20250729林宛彤/綜合報導

富比世:台灣民意渴望權力制衡 民進黨需反思兩岸關係

image
《富比世》雜誌指出,反罷免成功讓藍白兩黨氣勢大升,有利重塑兩岸論述。圖為藍白投票前在造勢晚會合力催票。(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首次大罷免24席藍委及新竹市長以全數否決收場,美國《富比世》雜誌指出,結果凸顯台灣民意對民主制衡的渴望,也揭示在野陣營為求生而聯手的現實考量。藍白兩黨氣勢大升,有利重塑兩岸論述,文中建議綠營應反思兩岸關係,也不應將台海衝突視作無可避免。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說,罷免失敗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選民期待建立權力制衡機制,避免民主遭一黨專斷。他認為民進黨完全控制行政院,又具備左右憲法法院的能力,即將開創「危險先例」。

 文中提到,台灣三大報的頭條內容,呈現兩派陣營對大罷免的不同解讀:自由時報對罷免隻字未提,聚焦德國世大運;聯合報以「大罷免大失敗」為標題;中國時報則形容為「綠營慘敗」。

 就涉外政策而言,罷免案儘管未果,卻顯著壯大了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氣勢,在立院的話語權顯著增強,有利未來提出更具建設性的兩岸敘事,制衡民進黨既有的權力基礎。

 在此背景下,台美關係也面臨調整壓力。《富比世》認為,民進黨勢必面臨壓力與川普政府建立更具交易性的關係,但長遠而言,擁有能平衡某些利益的在野黨,或許更符合國家利益。文中建議,民進黨需重新思考兩岸關係,避免將雙方互動定調為零和博弈;台美關係也不應僅止於軍事採購,更應拓展至貿易、教育、科技與環境等領域,打造更全面的合作架構。

 上述戰略布局須與日、韓、歐洲、澳洲、印度與東南亞國家合作並進,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與中國大陸務實接觸,尤其全球氣候與環境議題。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國安計畫副主任羅力瀾(Leland Lazarus)指出:「大罷免失敗反映台灣深刻的政治分化,與當今美國及多數民主國家的困境如出一轍」。他警告,中國樂見台灣如此分裂,台灣高層的挑戰是「如何在不損害民主的情況下,回應來自中國的國家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