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乳癌、大腸癌篩檢 平均多活3年

癌症篩檢政策行之有年,實證顯示,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28日首度公布分析成果,曾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平均比未受檢者多活3.38年,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
癌症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因首位,國健署自99年起全面推廣癌症篩檢,並持續擴大適用對象,過去本土實證發現,癌症篩檢有助於降低死亡率,例如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4成的大腸癌死亡率;每三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成的子宮頸癌死亡率。
台灣篩檢學會理事莊紹源說明,運用歷年癌症篩檢相關資料,結合台灣人口資料進行長期追蹤分析,結果顯示,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女性,平均餘命比未受檢女性增加3.38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延長3.10年;接受子宮頸抹片的女性,平均餘命延長2.33年;接受口腔黏膜篩檢者,平均餘命較未受檢的高風險對象增加0.59年。
經濟效益方面,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分別帶來1145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1942億美元(約新台幣5.7兆元)、1434億美元(約新台幣4.2兆元)的平均餘命增益經濟價值,也就是當癌症篩檢增加平均餘命之下,可以為社會增加的薪資收入、消費支出等經濟價值。
台灣篩檢學會理事長許辰陽指出,未來應將更多資源投入在高風險族群,例如糞便潛血濃度較高者,可透過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達到精準篩檢目的,讓均一的篩檢策略變成個人化篩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