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張瑞雄

民進黨不懂年輕世代

焦點評論

image
(圖/美聯社)

 大罷免的結果令人驚訝,政黨要能透視投票的端倪,改變策略,才能在未來的選舉稍具勝算。

 憲法第130條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才具備依法選舉之權,這使得這次大罷免的投票資格是回溯至民國2005年7月26日以前出生者。這條法律成為理解此次罷免全面失敗的重要原因:真正具備投票權的年輕人,很多是出生於2000年後民進黨開始執政的世代。

 民進黨自2000年執政至今,除了馬英九8年,其餘時段都是民進黨主導政權體制。在一片「抗中保台」主旋律下,這一代年輕人早已耳熟能詳「抵抗中國影響,鞏固台灣認同」。但政治語言若未伴隨實質作為與制度落實,就容易落入「說一套做一套」的批判,這也正是罷團訴求在動員選民時遭遇強烈抵抗的根源。

 那些具有投票資格的年齡層,伴隨台灣民主深化的過程,他們經歷了太多「美好願景」與「實踐落差」。因此罷免團體拿「抗中保台」號召,對這群選民來說,更多是熟悉已久的政治語彙,而非新鮮具說服力的論述。選民看見這些口號和宣傳,會關注其背後是否具備可信度和制度正當性,而非單純認同旗幟意涵。

 這些選民從小在民進黨政績與失誤交織的政治場景中成長,逐漸養成對政黨宣傳敏銳的懷疑態度。若宣傳不夠具體、不夠落地,便會被視為空洞甚至虛浮。而社會動員,更需要的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可回應質疑、能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策略脈絡。

 這群具有投票權的選民也目睹過多起社會運動與政治行動的成敗,太多激進或過度訴求的案例,最後落到的結果,要麼是薄弱的社會支持,要麼是快速的冷卻與崩潰。他們對政治情緒的認同不具延續性,若沒有明確脈絡、合理目標、制度正當性做支撐,就不會轉化為行動力,這正是此次罷免運動的致命要素。

 台灣當下世代並存,稍年長的一代在威權末期解嚴成長,習慣用抗議與社會運動促變;稍年輕的一代在民進黨掌權下成長,對政府語言有期待,也有批判;最新一代則對政治疏離、對宣傳懈怠,但不管那一代,「抗中保台」對他們都已是陳腔濫調。

 整體而言,這場大罷免失敗,關鍵並非年輕世代對抗中立場不認同,而是因為投票權本來就在民進黨政權教育框架下成長的選民身上,他們對政治語言與制度正當性更為敏感。罷團雖能動員少部分熱情支持者,但無法觸動制度內的主流選民。口號再響亮,若無實質行動作為支撐,只會被視為制式宣傳,缺乏可持續參與的理由。

 這群具有投票權的年輕人,成長於民主深化、民進黨去中教育和不斷衝突的政治風波之中,他們期待的不只是話語,更是實質政策與透明過程。國共衝突、兩蔣、中國等概念對它們已是遙遠,反不及川普、美國關稅、AI半導體等切身利害,政黨若仍是老套宣傳,觀念不改,將離選民愈來愈遠矣。(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