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誰遏制了誰
資深媒體人專欄

前不久,英國航母「威爾斯親王號」到亞太地區活動,以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但此一行動卻意外地遭到了美國軍方的抨擊。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與英國國防官員的會議上,當面叫停英航母在亞洲的部署,並直言「印太與你們無關」,這讓英國備感錯愕與震驚。
此前,柯伯吉一直是「美國優先」的堅定支持者,且對中國心懷敵意,他曾多次公開宣稱,如果擔任防長,將會把「台島問題列為頭等大事」,並施壓台灣將軍費提升至GDP的10%,但如今,在他真當上了次長之後,對台海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轉變。
柯伯吉不支持美國政府過多關注台灣問題,在3月的提名聽證會上,柯伯吉曾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承諾「保衛」台灣不僅成本大於收益,還可能激化與中國的矛盾,引發更多風險。
如何解讀柯伯吉及美國政府的態度變化?戰略收縮,也許是一個很好的說法;但美國的地緣戰略為何會轉為戰略收縮?這就跟中美的大博弈、大鬥爭形勢的變化有關了。
美國明顯地對中國採取戰略遏制,是從2009年歐巴馬「重返亞太」開始的;2017年「川普1.0」將「重返亞太」延伸強化為印太戰略;2021年拜登繼之,並以「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傾全力封殺中國。但2025年「川普2.0」開始,形勢出現了微妙的轉變,中美關稅戰雙方交手方一回合即偃旗息鼓,川普且不斷示好北京,表態期待訪問中國,各種訊號均意味著美國的對華戰略正在朝收縮方向進行調整。
從2009年到2025年,從戰略遏制到戰略收縮,其中的調整邏輯為何?很簡單,即遏制無效,甚至若持續遏制下去,還不無有被「反遏制」的風險。
眼前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重振製造業」正在被中國的稀土戰略反制。美國製造業從汽車到飛機,從雷達到導彈,從醫療儀器到船舶航太,在被中國稀土「將了一軍」的情況下,幾乎動彈不得。要命的是,除了中國,沒有解藥。
在科技方面,從3G中國落後,4G中國追趕,5G中國超前,6G大概率被中國一騎絕塵,是一個例子;AI從美國遙遙領先,到被中國追近,到DeepSeek橫空出世,又是一個例子;其他如盾構機、北斗、核磁共振等等,不勝枚舉。
在軍事方面,從4代機的美國領先中國,到5代機被中國趕上,再到6代機中國首飛、美國還在PPT上;原本也是美國遙遙領先的航母電磁彈射,即將面臨中國福建艦入列後的嚴峻挑戰;中國高超音速導彈已經服役,美國還在實驗之中,且多次失敗。
在太空方面,2011年美國以《沃爾夫條款》禁止美國NASA與中國進行合作,如今美國空間站退役在即,美國作繭自縛,眼巴巴看著各國太空人爭相登上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卻上不得。
在地緣戰略方面,原本用來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越來越可能被中國從第二島鏈包圍。
中國vs.美國,最終到底是誰遏制了誰?看來正在成為美國戰略家越來越頭疼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