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境外交挫敗的隱憂
焦點評論

賴清德總統原計畫8月經美國停留紐約與達拉斯,繼而訪問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等拉丁美洲邦交國,展開重要的友誼與政策交流。但在得知華府拒絕過境簽註後,宣布延後整趟行程,並以國內南部風災復建與雙邊關稅談判為由,取消美國停留,整體赴拉美訪程另行安排。
首先,美國自1979年與我國斷交後,雙方以「過境外交」維持非官方關係。總統或前領袖的短暫過境,雖不具正式外交承認,卻可象徵美方對台北的支持,並提供私下與國會、智庫與僑界交流的機會。
如同此次出訪過境期間,按慣例將安排與主要智庫及國會議員的座談,以推動台海地區安全合作。同時,也能利用過境機會,拜會參眾兩院支持台灣的議員及僑團領袖,透過非正式管道鞏固政策聲援。
儘管過境被拒,理論上仍可經由歐洲(如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或中東(如杜拜)等航空樞紐前往拉美,但實務上需考量到兩點:其一,簽證與後勤負擔。申根區雖有過境免簽規定,但實務上常有例外導致旅客被拒登機;阿聯酋過境簽證則需住宿與機票證明,平均處理時間約3至5工作天,航空公司代辦甚至可能延長至5至7天,恐影響時程;其二,航程與行程緊湊度。繞道路線將飛行時間延長至8至12小時,增加旅程不確定性,且對多國行程的首腦訪問行程安排造成壓力。
再者,賴總統此行的重點在於訪問拉美的邦交國。這些國家在安排元首訪問時,需確立確切的抵達與離境時間。如果過境美國突遭取消,台北需緊急與當地政府及駐地大使館重新磋商,甚至可能出現接待錯配或時程衝突,進而損及我國的外交信譽與邦交友誼。
此外,除了時間與後勤挑戰外,安全與資訊管理也是一大考驗。因元首出訪需高度保密以確保安全,過度封閉的資訊,可能引發外界對訪程路線、會面對象與安全規畫等的不必要揣測。一旦不實傳言透過媒體或社群網路擴散,不僅將干擾雙方安全部署,也可能誘發不必要的政治風波。
被拒過境的決定,又不免讓疑美論者質疑,這可能是川普政府為爭取美中峰會或經貿談判,而向北京釋出的讓步信號。這也凸顯出過境權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在美中大國角力中易成籌碼,提醒台北必須謀求更多元的外交管道與預案。
一次短暫的過境申請,不僅牽動航線安排,更涉及外交象徵、政策對接、安保部署與邦交國協調等多重層面。未來我國應在維持與美國過境外交的同時,積極開發他國過境選擇,並完善行前協調與資訊透明,才能在美中競爭中,保持更高的靈活性與主動權。唯有打破過境籌碼的單一依賴,才能真正化解外交隱憂。(作者為國際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