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的誠信重建
焦點評論

726的大罷免行動,以撕裂台灣人民的互信為始,最終以全面失利告終,被罷免的立委全數保住席次。這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動員不僅引起國際媒體關注,也為台灣政治史寫下轉捩點。儘管此次投票結果反映出多數民意反對以無差別方式對在野黨立委發動罷免,這場選戰並非在野黨與被罷免者的勝利,而是對台灣社會所發出的強烈警訊,原因如下:
其一:雖然不同意票占多數,但同意罷免的聲音也不容忽視。更何況,這些選區原本即為在野黨較具優勢的地區,尚未涵蓋執政黨選民結構較強的區域,難以視為全面性民意反映。因此,被罷免者不應掉以輕心,應更加積極在國會為民發聲、監督執政、推動改革,方能回應人民期待。
其二:這場大罷免行動,以仇恨動員發跡,國家機器的全面啟動,包含檢調、司法、公民團體全體動員的方式,甚至不惜聲稱以「刑法一百條」來辦在野黨立委,試圖以最高規格力求催出選票,最終造成的是人民內部的分裂。過去台灣面對不同觀點的支持者,尚無如此激烈的衝突,而民主國家內部本就擁有多元觀點,不管是左是右,皆有溝通與協商的空間,但經過這場選戰,許多人與人間基本的信任、尊重卻已蕩然無存,一場政治動員將潘朵拉的盒子開啟,需要多少時間才得以修復社會的裂痕,猶未可知。
其三:大罷免的核心理念在於去中、抗中、仇中,罷免方以「中共同路人」作為宣講主軸,然而此次民意展現出一味抗中、仇中,並無法成為合理罷免的理由。抗中並不等於保台,和平、理性的對話與交流,遠比對抗更能為台灣帶來穩定與安全。面對兩岸問題,台灣應重新審視政策方向,尋求長期和平共處之道。
其四,執政者應放下對立心態,真正聆聽民眾聲音,體現責任政治,回應民眾訴求,此外,更應重啟政黨間協商之路,將精力重新放在主要社會問題中,如美國關稅、能源議題、少子化、南部災後重建,物價房價高漲、詐騙橫行、醫療崩壞,皆為台灣亟待解決之主要社會問題。
民主的英文是「Democracy」,但近年來台灣政治的紛擾與對立,讓人不禁戲稱其已變質為「Democrazy」,真可謂民主也瘋狂。要使台灣成為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除了執政者須具備遠見與誠信,更需全民共同參與、理性監督。唯有守住民主的核心價值與法治的底線,方能使民主制度持續深化與穩健發展。
未來無差別式的罷免或許難以再度上演,但社會的撕裂與對立卻非許久不可復原。以《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聞名的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其在《誠信》一書中曾提出觀點:只有具備較高社會信任的國家,方能孕育出穩定且具規模的企業組織,進而在當前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保持競爭優勢。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艾羅也曾說:「信任有實用價值,它是社會系統的潤滑劑,效率極高,節省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面對國際的挑戰,台灣沒有內耗的本錢,唯有團結一心,打造一個真正「沒有人需要為了他的認同而道歉」的社會,方能共創美好未來!(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