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傷害台灣文化最深的王小棣們

大罷免慘敗落幕後,民進黨不僅拒絕反省其發動仇恨政治的荒謬行徑,所謂「藝文界」挺罷人士竟又粉墨登場,不思檢討,反而選擇繼續為執政黨發聲,以文化人之姿教訓甫獲多數民意支持的在野黨,上演一齣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王小棣,就是其中翹楚。
合法要飯的政治打手
這些人不斷強調「我們不是側翼」,但卻長年汲取民進黨政府的補助、人民納稅錢,每當執政黨有政治需求,這些「不是側翼」就會堅定地跳出來護著黨、幫著黨說話。領著綠錢說話不腰疼。從古至今,只有最腐敗政權的政治文人,才會舉著公理的大旗,然後幫助有權勢那一方來打擊多數人民。這些人不過是民進黨的文化外圍部隊,說穿了,就是另一種「合法要飯」的政治打手。
過去,王小棣多次與民進黨站在一起,這本身屬於個人政治傾向,並無不可。但在大罷免時,他出面串聯藝文界,號稱關心立法品質,實則只是關心補助,喊著公視預算不能刪。把涉己事務上綱到政治運動,不惜讓台灣社會愈加對立,沒有愛與和平,只有恨與納稅錢。王小棣,還真是文化界第一人。
而罷免失敗後,王小棣又假裝理性,一方面說要跟國民黨「有認真做事卻被提名罷免」的立委道歉,另一方面又用高姿態教訓要有「禮義廉恥」。如果這位政治文人知道,民進黨蘇治芬曾說過「禮義廉恥不是優良傳統,是威權復辟」,是否會滿面羞慚,急著跟「黨」低頭道歉?
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這些文化人動輒以「知識分子」、「道德標竿」自居,卻一點也不願面對自己的特權與雙標行為。他們一邊拿政府補助養活自己,一邊對主張監督政府、揭露弊案的在野黨進行政治攻擊,還反過來指控對方不懂文化、不懂藝術、不夠進步。只要在網路上一搜「王小棣」和「補助」,就可以知道這位文化人琳瑯滿目拿到的政府補助項目。
台灣的藝文補助,幾乎已經變成綠營文化人的「內部分贓」機制,排擠其他聲音、邊緣化不同意見者。說穿了,這是一種以文化為名、行政治籠絡之實的「偽文化政策」。但文化不是你們的禁臠,民主也不是你們的特權工具。當這些人用人民的納稅錢養出來的補助資源,拿來消滅異己時,這不是文化,是暴力;這不是進步,而是墮落。
藝文補助成政治分贓
這群人,不僅在政治上為有權者發聲,對台灣政治社會帶來惡劣風氣,將本應扮演制衡行政權的公民社會扭曲成護航執政黨的工具,讓台灣民主走向激化對立。最諷刺的是,這群人,更是台灣文化發展的最大阻礙。同一批文化綠友友,長期以來占據龐大的藝文資源,靠關係、名氣和政治站隊,而不是靠才華或藝術創作的能力拿到政府補助。最終的結果,就是讓無數沒有人際關係或是立場與當政者不一致,但優秀的年輕文化人,得不到資源、拿不到補助。當藝術變成政治選擇才能發光發熱時,這樣的文化發展本身就是扭曲的。
而扮演文化獎助重要角色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在過去以常態性補助為主,以2015年來說,常態占7成6。但在2018年至2023年期間,專案補助竟暴漲13倍,常態占比銳減4成,非常態補助變成主流。簡單說,補助大權愈加掌握在有權者手上。然而這樣的藝文補助型態改變,並未讓台灣文化發展變得更好。
以王小棣所屬的電影產業來說,在過去10年裡,參加國際市場展國片部次、輔導參加國際電影市場片商數逐年提升,但國際影展入選和獲獎的次數卻下降。以2018年補助型態轉變為分界,2019年之後期間的平均入選、獲獎都呈現衰減。諷刺的是,相比於2017年國藝會總補助1.37億,2018至2023年期間平均則可高達4億,成長3倍。多了3倍預算,入選、獲獎數卻減少。靠關係拿補助的文化人,才真是傷台灣文化最深的人。
王小棣們的表演,已不再令人感動,而是令人厭惡。當要飯系歌手拿著文化部補助的創作歌曲在罷免投票前嗆在野黨、嗆五月天,他們不再代表藝術,所謂的「文化」,不過是跪拜金權的乞丐。台灣不需要這種虛偽的文化神主牌。人民要的,是一個真正自由、公正、多元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