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何不止戰求和

7月26日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罷免」,原被綠營視為翻轉國會、扭轉朝小野大局勢的政治豪賭,然而,隨著罷免投票結果出爐,這場「逆襲國會」的政治操作宣告失敗。此舉不僅無助於化解政治僵局,反而加深社會撕裂,使國政推動更加舉步維艱。
在當前朝野對峙的局勢下,賴政府不可不正視治國方向。自上任以來,7次覆議案接連遭立法院否決,7位大法官人選更兩度全面遭封殺。如今《憲法訴訟法》雖施行,卻因大法官人數嚴重懸缺,憲法法庭無法依法組成並作成釋憲判決,賴總統遂失去以司法途徑解決憲政僵局的可能。
若執政者仍以行政權倉促推動重大政策,恐將引發更大民怨,加劇社會撕裂。當前情勢下,唯有務實轉向,誠心與在野對話、重建互信,方為走出困局之道。正如當年陳水扁總統面對朝小野大的局勢,仍能透過協商促成人事同意案通過,並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主張,展現了領導人應有的高度與彈性。
台灣當前正面臨經濟轉型、勞力短缺、兩岸緊張與外貿壓力等多重挑戰,人民最期待的不是口號式的政治鬥爭,而是實質的安定與可持續發展。尤其中小企業對關稅談判進展憂心忡忡,社福體系人力斷層日益嚴重,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苦民所苦、穩健施政的政府,而非陷入選舉動員與民粹操作的政治機器。
在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下,賴清德總統更須展現格局與高度,成為全民的總統。憲政體制強調分權制衡,任何政黨若試圖獨攬五權,終將背離民意、喪失信任。權力不應成為鬥爭的武器,而應是合作與共治的起點。若賴總統真欲在歷史留下正面評價,唯有放下對抗姿態,以全民利益為依歸,與在野政黨進行制度性對話、共享治理責任,推動真正福國利民、永續發展的政策,方能不負時代託付。
罷免落幕之後,台灣要繼續撕裂,還是尋求重建?關鍵在於總統如何領航。台灣需要的是一位修補裂痕、凝聚共識的領導人,而不是加劇對立的操盤者。人民已透過選票表達了對穩定與理性政治的期待,朝野各方更應摒除仇恨與成見,坐下來共同思考國家方向。唯有如此,民主制度才能持續深化,台灣才能邁向真正的團結與進步。(作者為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