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作者為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

利率新高 商業不動產進韌性重組期

專家觀點

image

 央行最新公布的五大行房貸利率為2.283%,創金融海嘯後新高。全球資本秩序正面臨自2008年以來最劇烈的重估浪潮,企業若仍寄望於過往「資產堆疊+低利融資」構築的防火牆,恐怕將在下一輪波動中覆滅。這場轉折,不只是經濟景氣下行的拐點,更是涵蓋美國公債殖利率高企、對等關稅重啟、台幣強勢升值,快速擠壓企業資產結構、現金流穩定性與營運邏輯的多重壓力測試。

 其中最具穿透力的,莫過於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持續高掛4%以上,此一無風險利率的天花板,不僅使全球資本回流債市,也拉高企業的融資成本與資產定價門檻。除了加重負擔、壓縮資產估值之外,更嚴峻的是,若資產無穩定現金流,即便帳面價值尚未下修,也會因市場風險調整機制,而被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認定為「折價資產」,進而造成抵押價值縮水、融資槓桿被迫降低,形成一連串流動性失衡與財務壓力外溢效應。

 台灣商業不動產所仰賴的資本溢酬大幅收斂,租金回報難敵資金成本,過去「低利融資+資產升值」的價差模式被迫翻轉。 更別提央行對於不動產融資集中度的管制,勢必加重再融資的難度,進一步逼使業主面對底層邏輯典範移轉的淘汰賽。

 此時,川普再度點燃「對等關稅」戰線,直接衝擊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基礎;同時台幣強勢升值態勢未歇,對跨國公司的租賃計畫與資產配置策略形成資金運作的雙重摩擦。若企業仍按過去模式大量持有資產,並依賴資產價格上漲或低利環境下的借貸利差來維持財務表現,恐將在這波「超壓測試」下暴露結構性缺口。

 面對殖利率上升與資產價格錯配的結構斷裂,企業應盡速調整策略,從「靜態資產堆積」走向「韌性資產組合」。具體而言,思考汰弱留強、處分低效物件、活化非核心空間、進行售後回租、導入REITs結構或與策略夥伴,降低負債占比、提高現金流比重,重塑資產的「生產力」核心角色。

 對營建與地產業而言,需盡快從開發導向轉向營運思維,優化租金收入的穩定性與成長性,並以品牌、數位化、永續節能等差異化策略增加資產附加價值。對金融機構與資產管理業者來說,也應從「坐收利差」轉向「主動風控與結構優化」,強化資產組合對殖利率波動與價格重置的耐受力。

 這場從殖利率開始的全球資產重估,已不只是金融變數,而是全面挑戰企業經營模型與風險承受極限的根本試煉。價格錯配是劍指現金流與資本效率的現實考驗。唯有正視這場風暴,勇於調整,主動重構資產與負債的協奏關係,才能從壓力測試中重組韌性、築高護城河,成為下一輪資本秩序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