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一坪換一坪迷思 重建卡關

海砂屋有安全疑慮,但重建之路迢迢,專家認為「釘子戶」狀態大不同,可大致分成「情感」類和「財務」類。學者也直言,都更住戶都陷入「一坪換一坪」的迷思,且變成政府主導,住房子的是民眾、產權也屬於民眾,不該抱著中樂透心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住商機構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都更困難關鍵在於住戶,即使政府推出各式獎勵機制,住戶間若未整合恐導致都更計畫延宕,有些住戶即使條件再好,因對原住家有感情而不願搬離,也有住戶擔心都更後恐衍生更多費用,甚至有停車困難等問題而拒絕都更。
桃園市住都中心執行長邱英哲以正光花園新城為例,剩下12住戶有12種複雜問題,尤其過去法令規定不明確,部分住戶為省地價稅與建商協議不過戶土地,如今僅有居住權,沒有土地所有權,都更後嚴重衝擊回配比例,恐成推動一大阻力,要費心各個擊破解套,例如和建商後代協調,將土地過回住戶名下。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麥怡安說,921災後重建開始有3成容積獎勵,希望多分配到的比例可販售,彌補工程款,但早年住戶都自己出錢,原屋蓋回,加上當時房地產差、擔心賣不掉,重建的70棟連1棟都沒申請容獎,但隨著房地產上揚,容獎沒爭取到滿似乎就是喪權辱國。
「優惠永遠不嫌多」麥怡安認為,現今推動困難在於住戶不想出一毛錢,但這觀念需再教育,因住家已是危險建物,當然要搬遷。他強調,唯有社區自覺,才能走完重建困難路。
麥怡安也呼籲地方政府除了容積獎勵,也要「丟錢」跟「丟人」,實務上社區多缺第一桶金,約全案的2至3%,畢竟聘估價師、建築師等都要錢,政府若能成立輔導團提供專業協助,將有限資源放在對的社區,對住戶才是更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