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濫用 國人年吞逾10億顆

「你有睡好嗎」?這句話,早已取代傳統「吃飽沒」的寒暄。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四分之一,健保安眠藥申報量亦連年攀升,全台一年開立的安眠藥高達10億顆。精神科醫師直言,安眠藥在台灣已過度氾濫,醫師都很不客氣地開立,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恐怕會導致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睡眠是身心健康的第一根柱子,在亞洲國家的人普遍「愛打拚」,壓力大之下,睡眠也會出問題。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分為兩類,包括「BZD類」及「Z-Drug類」藥物,前者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因此在全球廣泛使用。
楊聰財說,不論是BZD還是Z-Drug類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臨床上也發現,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沈、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這類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相當危險。
據統計,全台一年開立的安眠藥高達10億顆。楊聰財直言,現在安眠藥已過度濫用,原因是健保價格低,不只是精神科,在家醫科等其他科別,遇到民眾睡不好,許多醫師也會不客氣地開藥。他透露自己的家族有遺傳性失眠,各種安眠藥他都吃過,但吃久了就覺得怪怪的,很多事情記不住。
楊聰財表示,隨著睡眠醫學新藥研發突破,目前已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當食慾素活性過高時,人體會難以入睡、夜醒,睡眠品質因此下降,而食慾素受體拮抗劑能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作用。
相較傳統安眠藥,這款新藥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不會影響隔天的姿勢穩定性或記憶力。為期一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停藥後不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也不會抑制呼吸中樞,對於有呼吸功能顧慮的年長者或特殊族群,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民眾需自費使用,一顆約55~60元。
楊聰財也提醒,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3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若連續超過一周睡不好,就會出現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及判斷力錯誤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