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淪政治工具 說好的聚寶盆呢

政府補助文化產業本是美意一樁,但在民進黨政府濫用及文化圈自己不爭氣之下,竟背上「奉旨給飯」、「合法要飯」的汙名;尤其文化部補助饒舌歌手在大罷免投票前出新歌挺罷免,讓文化產品淪為政治工具來打擊異己。
台灣人總愛這麼說「好想贏韓國」,現今蓬勃發展的韓國影業,雖是靠政府補助才站穩腳步,但企業也因此深根發展,要與好萊塢一較高下。在台灣,力挺補助文化產業者,也以韓國為鏡,強調政府力量的重要性。
政府補助文化產業行之有年,但韓國政府讓韓國影視產業橫掃全球,反攻好萊塢;台灣文化產業卻孤芳自賞,拍些只有台灣特定意識形態立場族群喜愛的作品,不只賣不出去,連本土票房也欠佳,更別說進攻國際。
補助文化產業從影視、音樂、文學、漫畫等各領域,可說方方面面,原本希望透過資源的挹助可以讓產業自己茁壯,結果卻養出一批只能靠補助維生的「創作者」,有些漫畫家默默無名,連出續集都要跟政府申請補助;更有多少創作者為了取得補助,揣摩上意創作特定立場作品?
這些人在文化部被刪凍預算時挨轟「要飯」,當大罷免開始就跳出來挺罷免,看在民眾眼裡其實很心酸,誰不希望我們的影視娛樂產業也有能跟「韓流」較勁的「台流」?但補助經費愈高,台灣創作競爭力卻更疲乏,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尤其饒舌歌手「大支」出的挺罷歌曲,不只拿政府補貼罵在野黨,還攻擊五月天;五月天再怎麼樣也是靠實力闖蕩國際,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的指標,在公益及文化發展上有所貢獻。此情此景,頗有「乞丐趕廟公」、「劣幣驅逐良幣」之感。
文化部長李遠曾說要把討飯的碗公變成文化的聚寶盆,讓台灣文化走向全世界,但可悲的是,現在文化產業變成去追求與民進黨意識形態一致,與政治牽扯太深的結果,就是連飯碗都被自己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