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賀培晏/台北報導

探月計畫2酬載儀器 拚2028升空

image
台灣太空中心2023年起啟動探月計畫,其中2項酬載儀器預計今年底籌備完成,預計2028年升空。(本報資料照片)

 隨著各國積極布局太空科技,月球探勘被視為關鍵指標技術之一,台灣太空中心2023年起啟動探月計畫,與國內學研機構及產業界合作,研製4項探月酬載儀器,持續培養登月技術能量,其中2項酬載儀器預計今年底籌備完成,預計2028年升空。學者指出,該任務不僅象徵台灣太空科技的重大突破,也為未來長期月球探索奠定基礎。

 太空中心表示,台灣探月計畫規畫分為3階段推進:第1階段為「繞月」任務,累積系統整合與觀測能力;第2階段進入「登月」階段,實際將酬載送至月球表面;第3階段則將挑戰更高難度任務,包括「月球採樣取回地球」、「火星探測」與「小行星探測」等。目前進展為登月階段,我國也自主研發4項酬載儀器,分別為磁場儀、紫外線望遠鏡、影像與光譜酬載以及電子靜電分析儀。

 2025年底將完成的任務酬載為「月球向量磁力計」與「福爾摩沙月球紫外線望遠鏡實驗儀器」,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提到,「月球向量磁力計」目標為研究月球渦旋區的地下導電結構,並探討月球迷你磁層對太陽風的屏蔽效果,也就是說該儀器能尋找輻射屏蔽較佳的區域,為未來月球長期作業或基地建設提供關鍵數據。

 張起維指出,此次登月任務需面對更遠的距離、更嚴苛的太空環境,包括熱控制與游離輻射等挑戰,這也是台灣首次開發能在深太空環境運作的酬載,需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更高效的資料回傳與能源管理,本次的經驗勢必大幅提升台灣在行星科學與深太空技術的自主能力。

 為將上述2項酬載儀器發射升空,太空中心以3.35億元公開招標,由得標廠商提供酬載整合發射,預計2028年升空進入月球軌道並著陸,展開為期數月的科學觀測,張起維表示,任務的成功仰賴酬載與著陸器的順利整合,以及在深太空環境中的生存能力,雖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這也是台灣太空科技練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