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台對美關稅談判高下立判
名家專欄

美日經8回合的談判,7月25日敲定協議,美國對日關稅由原先的25%調降為15%,為東亞國家中最低。台灣適用的關稅則在最後一刻揭曉,20%的稅率高於日、韓及多數東協國家。經濟部長郭智輝7月中旬稱「有把握台灣稅率會優於日、韓」,無疑遭川普重重打臉,20%竟是民進黨政府大內宣所言的「台美關係史上最好」的密碼。
川普2.0顛覆國際貿易的法制原則,取而代之的是由美國霸權力量支配,此應是美國總統川普口若懸河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貿易新秩序。素來重視國際規則的歐盟、日本只能妥協,但「叢林法則」至上的霸權單邊定價,恐動搖二戰結束後的「長和平」根基。國際間僅見中國以稀土出口管制為籌碼反制美國,且戰且走力抗川普關稅大棒,爭取進入談判延長賽。
面對川普2.0,台灣難以倖免於關稅,但較諸日、韓與歐盟,賴政府的談判結果顯然將使台灣企業面臨不利地位。日美協議主要為日本將以出資和貸款等形式對美投入至多5500億美元,並增加稻米等農產品進口,而美國則將汽車(含零組件)關稅從27.5%下調至15%,並保證日本永享晶片與藥品的最低關稅稅率,雙方各有得失。
日本雖滿足川普的要求,但亦相對守住汽車、晶片及藥品等日本輸美重要商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此外,日本主談代表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表示,對美投資的協議是政府金融機構能夠提供最高5500億美元規模的資金、貸款或貸款擔保,而非日本拱手交錢給美國。日本經濟界領袖肯定談判結果,達成協議當天豐田汽車股價亦應聲大漲。
日本貿易談判力守稻米市場,最終即在77萬噸進口米配額中,增加自美國的進口量7成,且進口米多數充作加工、飼料或援外使用,不影響日本稻米產銷秩序及農民收益。
但美國本土車廠卻對日本輸美汽車及零組件享有15%關稅頗有微詞。美國車廠組裝汽車須仰賴墨西哥等地的零件供應,此卻適用25%的汽車「特別領域關稅」,墊高「美國製造」成本,難以招架日本的競爭。
有關日本防衛支出及駐日美軍經費分攤問題未在美日貿易談判中一併解決,留待未來另闢協商。將防衛支出與經貿議題脫鉤,乃因日本首相石破茂對美態度強硬,堅持兩者不混為一談。談判中,日本輿論批評石破缺乏外交手腕,導致美國不再對同盟的日本另眼相看,但談判結果出人意表。
其實,川普對日本斤斤計較非因石破不夠「親美」,而是川普再任總統後的蛻變。若安倍再世回鍋首相,面對川普2.0亦難以如過去般,以高爾夫球敘軟化川普對解決「不公平貿易」的堅持。誠如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所言,對川普「不必畏懼他」,亦「不能做出任何激怒他的行為」,有為有守,據理力爭,才是正辦。
美日貿易談判對日本的正面結果助勢參議院敗選後執意留任的石破,使「拉下石破」的逼宮一時難以奏效。反觀726大罷免投票中遭藍白聯手完封的賴清德,在台美貿易談判繳出令國人失望的20%稅率,凸顯內政及外交施政進退失據,支持率恐持續下挫。
日、台對美談判高下立判,無法坦然面對民意的賴清德以談判遵守國際慣例簽有「保密協定」為由搪塞,除美國公布的稅率外,拒絕說明其他條件。若ECFA遭民進黨指為「黑箱」,台美貿易談判近似「盲盒」的禍福難料,國人及企業恐難預為因應以趨吉避凶。(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