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林周義/台北報導

痛經 依體質搭配食療可改善

image
痛經的發生,在中醫觀點上並非只是單純的子宮問題。(李念庭攝)

 痛經在中醫觀點並非只是單純子宮問題,與全身五臟氣血都有關。中醫師指出,痛經可分為4種,若是悶痛、脹痛,稱為「氣滯」,刺痛屬「血瘀」,絞痛常是「實寒」造成,隱隱作痛則多是「氣虛」。依不同的體質,可搭配不同的食療改善症狀。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月經前或月經期下腹以及乳房有悶痛、脹痛感,這種狀況代表身體裡的氣積不通暢,稱為「氣滯」,通常是情緒壓力所造成。

 吳宛容說,這類民眾可準備合歡花6公克、茉莉花6公克,將花放入壺內,用沸水沖洗一遍,再沖入開水,悶10分鐘即可供飲,每次月經周期只可喝一次,在月經來前喝為佳。

 若是下腹、乳房有痛感如針刺,代表體內有瘀血不通,屬於「血瘀」,通常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產生的月經疼痛,也都是血瘀所造成。這類民眾不可自行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以免出血不止,可準備山楂、粳米各50公克,適量冰糖,將山楂切片,去核,與粳米共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冰糖調勻,可健脾胃,消食積,散瘀血。

 至於下腹收縮感非常強烈的痛經,甚至出現噁心、嘔吐,通常是「實寒」,最重要的就是溫經散寒。可準備白飯4碗、肉絲30公克、蔥花20公克、雞蛋2顆,鹽半茶匙、薑黃粉2茶匙,做成薑黃肉絲炒飯。傳統醫學認為薑黃具有通經止痛、活血行氣、驅寒消炎等功效。

 若隱隱作痛,伴隨經血量減少,稍微按壓腹部就會改善的痛經,通常是「氣虛」,如熱敷後會改善,則是「虛寒」所造成。這類民眾可準備當歸3兩、生薑5兩、帶骨帶皮羊肉塊1斤,將材料洗淨,放入4公升清水中,開大火煮滾,撈去浮沫,轉中火,維持滾沸狀態,不加蓋,最後收湯至1.5公升,約1小時40分後,湯成。於氣虛、虛寒型痛經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