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周忠菲

民進黨為何執著大罷免

焦點評論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從726大罷免大失敗,到8月1日賴清德宣布繼續推823大罷免,其間民進黨中央黨部「726」當晚召開記者會,民進黨祕書長林右昌宣稱「看到更多台灣人堅定反共意志跟立場」。這是向外界示意民進黨將推動又一場「反共風暴」。

 民進黨將「反共抗中」視為立足之本,第一波罷免失敗後,第二波罷免仍將繼續。這說明大罷免不是罷團促成的鬧劇,而是民進黨謀其私利的產物。除策畫立法院之爭外,民進黨更意圖繼續用「反共狂想」,為其選舉政治作鋪墊,阻止兩岸融合發展。

 726大罷免大失敗這一結果對民進黨的衝擊是巨大的。民進黨罷團對被列為罷免對象進行的,所謂「親中賣台」毫無邏輯的構陷,最終遭到台灣主流民意否定。這反映出島內民眾對「惡罷」的忍無可忍已到了不得不爆發的程度。遭受如此重大挫敗,在民進黨歷史上也是無前例可循的。這刺激民進黨拋出「反共狂想」,試圖以掀起「反共風暴」、立即給在野黨遞出橄欖枝等舉措,來化解危局。

 8月1日,賴清德宣布繼續推進第二輪823大罷免。賴清德為何還要拚?可從三方面看:

 第一,及時對民進黨的挫敗進行遮掩。「民進黨被聯電創始人曹興誠與激進罷團綁架,不敢得罪罷團」等說辭,只是對民進黨繼續搞大罷免第二波提供掩護。

 如已請辭的民進黨祕書長林右昌在其臉書上,輕描淡寫地說:「罷免結果不如人意」,民進黨要「承擔責任」,感到「對不起那些工作的志工」。如賴清德發文稱:「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取消了檢討。

 第二,擔心基本盤動搖,擔心民進黨支持率進一步下降。為此,民進黨決意將大罷免與政黨對決拉開距離,減少對民進黨政治基礎的衝擊。

 大罷免大失敗的發生與影響超過民進黨的預期。民進黨面臨的已不是是否借大罷免生事或收斂的問題,而是涉及民進黨歷史上累積的政治優勢是否出現拐點的問題。如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效果就被證明不理想,連累到民進黨的執政前景也遭進一步質疑。

 面對726罷免的失敗,凝聚黨團意識、強化反中抗中立場,成為民進黨的選擇。這是823大罷免捲土重來的主要考量,並非賴清德個人性格好鬥。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出面強調,第二波大罷免,是「黨的決策」。而民進黨如此決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幻想鼓譟起一場凝聚台灣民意的「反中、反共、拒統」政治運動,打價值觀牌,挽救大罷免,借以爭取美國與西方的支持。

 民進黨下一步如何走?仍要從中美關係角度來看:中美博弈加緊,美國與中國競爭的三個主要領域:地緣戰略影響力、科技創新和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治理模式,都與台灣有關,民進黨當局一定會充分利用,以換取美國對「事實台獨」的支持和對第二波大罷免的認可。

 民進黨身為執政黨,為何如此著迷於大罷免?原因在於,謾罵和恐嚇已經成為民進黨的執政邏輯。搞第二波大罷免,意味著民進黨執意要對大陸及兩岸民眾,繼續以「非理性」為「大殺器」。這是典型的賭徒心態。(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