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和經濟命脈是怎樣丟掉的
名家專欄

川普政府推動的對等關稅措施,台灣主要面臨來自三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家別的關稅,其次是台灣要付出的代價,三是特定產業別的關稅。
國家別關稅方面,上月31日美國公布了台灣的稅率為20%,立即引發社會各界的震撼。而伴隨20%關稅,台灣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包括投資、採購和市場開放等,則仍遲遲未公布。
至於產業別關稅,主要是美國依《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及相關電子產品等部門啟動國安調查,作為課徵關稅等貿易措施的依據。雖然川普已宣稱將對半導體晶片徵收100%關稅、在美國已設廠或承諾將在美國投資半導體製造的企業將取得豁免,但具體規定尚在未定之天。
與美國進行談判時,最令社會大眾不滿的是:政府幾乎都是採行黑箱作業。當年台灣要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及世貿組織、與大陸協商ECFA等,政府無不舉辦近千場次座談會,讓企業界及早因應、意見作為談判參考,並借助民間與對方溝通以取得較好的談判結果等。
但民進黨政府歷年來與美國談判,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對等關稅等,都是諱莫如深。而一般黑箱作業的目的無非是在掩飾政府無能、涉及不可告人的利益輸送或交換等。
美國與韓國達成15%的關稅協議,特別引人注意的是韓國提出「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計畫,這是韓美談妥的最大關鍵。韓國造船企業韓華集團並適時提出一份重大投資計畫,包括近期將收購美國費城造船廠及擴建;另外,該集團副董事長金東官也飛往華府協助談判,展現出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爭取國家利益。
反觀台灣,我們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生態體系、最尖端的晶片製程,但政府卻未能主動出擊,和產業界共同對美提出類似「讓美國半導體再次偉大」的計畫,爭取最佳談判結果,同時掌握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步調為我所用。
而台積電3月初就慌不迭地到白宮送上加碼投資美國1千億美元的大禮,做出與台灣切割的舉止,在川普宣布的晶片關稅100%措施中獨家獲得豁免待遇,卻讓台灣失去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和韓國對照,我政府和企業的作為讓人只能齒冷、心寒。
在賴政府「脫中入美」政策下,出口「脫中」、「入美」現象皆已浮現,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占出口比重從2020年的44%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8%,美國占比則從14%升至28%,顯示美國正快速取代大陸成為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
但在台灣對美國出口結構中,資訊科技產品及其零組件占了63%,IC則僅占5%,顯示美國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或豁免對台灣和台積電的直接影響並不大,衝擊最大的將是232條款還沒公布的對IT等晶片衍生產品的關稅,以及該等產品中所含半導體晶片如何課徵關稅等措施。
如果232條款對晶片衍生產品及其內含半導體零組件課徵高關稅,加上新台幣升值,台灣將發生產業雪崩式的外移,嚴重掏空台灣經濟,這也是台灣加速「入美」的後果。
面對川普政府貪婪無厭的需索,台灣現今能夠採取的措施有二,一是由在野黨於短時間內推動完成《半導體國安保護條例》的立法,明確限制半導體產業對外投資的金額、先進晶片製造廠和封裝廠數量、先進技術移轉等,進一步確保國安和經濟安全。
另方面,「脫中入美」已被證明是當前出口「兩頭皆空」的源頭,對台灣產業和經濟造成致命傷害,賴政府該覺醒、改弦易轍了。(作者為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