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徐佑昇/專題報導

軍事要地變身 基隆陽明山再現

新故鄉願景/中山區和平社區 依山傍水環境清幽 社造成果獲肯定

image
和平社區推動地方創生受到基隆市政府重視,前市長林右昌(右五)曾與和平里長張和妹(右三)、身穿旗袍的居民在「高遠新村潮見丘市集」活動合影。(基隆市政府提供/徐佑昇台北傳真)
基隆市中山區和平社區營造有成,結合眷村以及港務局、碼頭工人等文化,讓「基隆陽明山」風華再現。圖為潮見丘工作坊的手作小物成品。(徐佑昇攝)
原本是軍事重地的球仔山燈塔及軍營已整建完成開放,可經步道走到基隆燈塔,是目前相當熱門的基隆「一日雙塔」行程。(徐佑昇攝)
基隆市中山區區長許雅紋。(中山區公所提供/徐佑昇基隆傳真)
動員令─基隆市中山區

基隆市中山區和平里的和平社區歷史悠久,位於基隆港西岸的「球仔山」上,日據時期為港務高級官員宿舍,光復後由國民政府的港務局接管,繼續作為港務局員工宿舍,由於和平社區依山傍水,可環視基隆港,居民多為官員眷屬,環境清幽,素有「基隆陽明山」美名。

 和平社區為中山區俗稱「仙洞三里」的和平里,靠近西岸第16號碼頭,臨港背後又有球仔山、火號山等群山環繞,自古即為軍事要地,在基隆市裡自成一格,也因此環境清幽、人口較少,當年日式宿舍群及軍官宿舍堪稱「豪宅」。但如今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逐漸沒落,許多宿舍廢棄多時,成為環境與治安死角。

小而美發展 濃濃人情味

 此外,包括球仔山燈塔等多處高地都有營區,早期更是軍事禁地,管制進出,雖駐守部隊早已遷移,但遺留的廢棄軍營、崗哨、防空洞等設施,也限制都更或土地再利用的可能性。和平社區土地多屬國有財產署及港務局所有,因限建難以整合開發,青壯年紛紛搬離,只剩長者留下來,人口愈來愈少。

 不過,當地居民當初多為港務局同事或碼頭工人,社區向心力強,在資深里長張和妹及先生洪順發長年努力下,讓社區得以「小而美」逐步發展。張和妹說,夫妻倆先從主動清潔社區改變環境做起,居民也漸漸自動自發參與,如同「大家庭」般團結起來。

 記者採訪時還遇到居民們到里長家一起煮眷村菜,張和妹立刻邀記者共餐,展現濃濃人情味;有居民分享,她很感謝張和妹舉辦共餐,讓獨自生活的她願意出門,而非在家孤老。

 隨著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文史及地方創生的重視,洪順發分享,當下他認為要抓住機會,便向政府申請相關計畫,與社區規畫師及進駐的青創團隊合作,透過跨世代經驗傳承與創意發想,陸續完成多項地方創生與文化復興的成果,也吸引許多民眾與遊客加入。

 擔任專業導覽員的馬玉明,更因參與社區的勞動部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投入和平社區社造工作,一眼愛上這裡記錄移民生活樣貌及基隆港昔日風華的氛圍,就此定居。

眷村菜、碼頭飯 復刻飄香

 在實體社區營造部分,居民自動自發清潔打掃社區已是常態,另利用社區空地及港務局無償借用的土地,以廢輪胎、廢棄物打造出種滿香料植物的「香草公園」,而且從不施用農藥,隨手一拔就可為餐桌「加菜」,成為現實版的「開心農場」,相當有趣。

 創生團隊也與居民合作,創造出以傳統眷村菜為主題的「天后阿嬤來出菜」活動,將年菜預購結合市府相關單位不定期手作工作坊,吸引民眾訂購或前來社區裡的景點「高遠新村」一日遊;另與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前身為經國學院)餐旅廚藝管理系合作,由專業導師與餐飲系學生,融合傳統菜色及現代健康觀念,復刻出碼頭工人的「碼頭飯」便當,在各類觀光活動市集販售,頗獲好評。

 和平社區還與地方創生及導覽團體如「雞籠卡米諾」、學校等合作推出「高遠新村微旅行」,串連具有歷史意義的在地古蹟,以專業導覽與地圖理解當地文史與美景,讓遊客深度體驗後,透過口碑分享,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基隆的歷史文化。

一日雙塔 探訪文史風華

 和平社區另透過議員及立委爭取經費,以及基隆市文化觀光局的努力下,獲文化部補助5600萬元,將日據時期設立且早已破敗不堪的「築港出張所昭和町官舍」修復完成,目前正在招商,期盼促進商業空間再利用,活化在地觀光。

 視野極佳的球仔山燈塔因原屬於軍事設施,在軍營拆除後開放,基市府結合基隆燈塔登山步道,推出「一日雙塔」遊程,搭配文史探訪,盼讓和平社區重現昔日風華。

 對於社造結果,外界多予以肯定,評鑑更是獲獎無數。基隆市議員施偉政表示,和平社區長期與陸軍營地比鄰而居,現軍營遷移,開放球仔山燈塔步道後成為觀光新熱點,未來議會及市府將持續協助。張和妹則表示,他們很歡迎觀光客,但更希望能吸引年輕「背包客」久住,既可保留社區特色也能長期投入社區再造工作,不讓社區創生因計畫結束就中斷。

動員令─基隆市中山區

● 人口數:45,753人(至2025年7月底)

● 面積:10.5238平方公里

● 古地名:白米甕

● 中山區長許雅紋的一句話:中山區位在山巒與海風之間,充滿碼頭及廟宇傳統文化,美景與人情交織成基隆最美的區。

● 知名人物:陳美鳳(藝人)、歐漢聲(藝人,本名歐陽漢聲)、羅智強(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