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林周義/台北報導

雨後長菇別亂採 誤食恐致命

坊間辨識法不可信 綠褶菇中毒最常見

image
綠褶菇是最常被誤食的有毒蕈類。(北榮提供/林周義台北傳真)

 連續性降雨後,多處出現蕈類異常茂盛生長的現象,包括高雄中央分隔島上大量繁殖的白色菇類、屏東民眾分享自家棗樹上突生野生木耳,都引起社會關注。專家提醒,坊間流傳的辨識毒蕈方式容易造成錯誤判斷,連專家也須靠完整的型態學特徵、分子鑑定資料來判定,民眾切勿擅自採摘、烹調或食用不明來源的蕈類。

 北榮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統計,國內因誤食有毒蕈類而導致的意外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每年的5~9月,正好與氣象署公布的雨季時間吻合。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教授楊振昌表示,蕈類偏好在雨季生長,增加民眾誤食毒蕈的機率。在眾多中毒原因中,以民眾自行於野外採摘,並將有毒蕈類誤認為可食用品種的情況最普遍。

 綠褶菇是最常被誤食的有毒蕈類,亦有相當比例的中毒個案。楊振昌說,蕈類外觀與可食用菇類相似者眾多,台灣已知的毒蕈種類逾60種。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如「顏色鮮豔者為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缺乏科學依據,亦非毒蕈獨有的特徵,易造成錯誤判斷。

 楊振昌提醒,近年來網路平台與行動應用程式紛紛提供影像辨識功能,但仍存在多重限制,例如照片角度、光線條件、菇體生長階段不同,皆可能導致誤判。即便是專家,也須依據完整的型態學特徵與分子鑑定資料,才能準確判定種類與毒性。因此,無論科技輔助工具多先進,皆不可作為採食野菇的安全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