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甦的絆馬索
名家專欄

如果說,美國經濟過去3年的韌性是個經濟學家摸不透的謎,那太平洋另外一邊,中國經濟的低迷不振同樣讓人難以看懂。唱衰美國的人一個個慘遭打臉,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就是沒有發生;看好中國的人,則被房地產低迷和需求不振,搞得越來越擔心中國邁入日本後塵,迎來通貨緊縮的泥沼。
情況到底如何?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這樣的一蹶不振?痛點何在?北京還可以端出什麼政策拉抬經濟?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的港口仍然繁忙:7月14日,中國官方宣布,今年6月的出口總額年增5.8%,表現穩健。乍一看,中國出口好像已經擺脫了與美國的貿易緊張,真的嗎?
現實狀況是,一些中國企業因擔心貿易戰,一直在提前裝運,還有一些企業嘗試狡猾的變通方法,將製成品重新歸類為原材料,然後試圖少報出口額。但數字會說話,去年美國約占中國出口的15%,今年上半年的這一比例僅剩12%;同時間,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則是迅速成長。
但現實情況非常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影響中國出口。7月2日川普已與越南達成新的貿易協議,經越南轉運的商品將面臨40%的高關稅,川普甚至警告其他幾個國家不要進行轉運。因此,出口這一個中國經濟中難得的亮點,非常可能在第4季前迎來衝擊。
此外,中國和通貨緊縮的抗爭也沒有取得一勞永逸的勝利。儘管6月的年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今年以來的第一次正值,但很少人相信一個持續性的價格增長已然回歸。需求不足就是一個事實,北京採取的一些措施目前看來對消費的提振仍然有限,而中國政府的另一個頭痛問題:產能過剩,卻將伴隨著出口的黑夜開始讓政府一個頭兩個大。
數字會說話,自2022年10月以來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一直都是負數,由於消費有限,工廠被迫壓低價格搶占市場,「國進民退」卻讓重複投資不斷投入像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以及電動車、太陽能板和人工智慧等新質生產力,而產業競爭的激烈逼得百工百業不得不咬牙苦撐,這就是全球喊得震天價響的「內捲」。
如果要問,是什麼造就了今天劇烈的「內捲」,政府的部分政策肯定責無旁貸。近年來,中國政府一再強調「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這個戰略大力推進各種先進技術和新興產業,進一步引發了由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混亂。企業大舉進軍各種政府支持的新興產業,而地方政府也向他們提供補貼、稅收減免和保護。
結果就是投資激增、重複建設普遍存在,這就是7月31日北京發改委會公告提醒地方政府,投資基金不應在新興產業盲目跟風的原因,也是生產商會為了生存不得不殺價競爭的根源。
現在的中國各地港口,一大片的電動車擺放得就像無邊無際的停車場,人工智慧晶片更在各地新建的數據中心大規模閒置;雪上加霜的是,各國也開始警覺,試圖對中國商品架起了高牆。
了解歷史的人一定知道,英國工業革命後的全球經濟狀況,就是生產力過剩,而這個問題最後是靠兩次世界大戰得以解決,這也是我們現在親眼目睹的關稅大戰背後成因。
中國不能解決內憂,就很難靠出口解決外患。總歸一句話,天下萬物過猶不及,「過度支持」就是中國經濟今天的最大問題所在。疫情過後的北京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看似讓中國製造更上一層樓,卻因傳統的上行下效以及地方扭曲,造就了另外一批拖累中國經濟復甦的絆馬索。(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