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刺激 解下背痛 助肌少症

久坐、搬重物等因素,導致現代人腰背痠痛問題普遍,而隨著人口高齡化,肌少症族群也越來越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整合「超音波導引注射」和「周邊磁場刺激」,希望幫助改善慢性腰痛或肌肉無力問題,針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疼痛和功能表現出現改善。
台大北護分院復健團隊去年9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針對3位慢性下背痛患者,以影像導引注射葡萄糖,並搭配12次磁場刺激療程,磁場刺激時可觀察到屁股、大腿、背部肌肉出現規律而明顯的收縮動作,表示磁力確實有啟動深層肌肉和神經的可能。而今年3月的研究,記錄了臀部與下背部深層肌群(如臀大肌、梨狀肌、長背肌等)在磁場刺激下的即時肌肉反應。
此外,台大北護分院復健團隊也針對疑似肌少症族群,初步觀察周邊磁場刺激合併營養補充對下肢功能的影響。台大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復健科醫師韓德生說明,過去要讓肌肉收縮,運動是最好的辦法,但有些病人力量不夠,需要被動刺激;目前收案50位肌少症患者,在為期8周、共16次治療後,大腿肌肉力量和走路速度有明顯改善。
台大北護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復健部醫師張凱閔表示,這是非常創新、對患者非常有意義的工具,透過非侵入性的磁刺激,隔著衣物也能使用,但若體內裝有電子植入物(如心律調節器)、治療部位有金屬植入物(如骨釘、人工關節等),則不適合使用周邊磁場刺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