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丁鯤華

對等關稅對兩岸經貿的影響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新華社)

 美國「對等關稅」看來龐雜,實則是以「分而治之」的手法,利用差異化稅率、產業針對性條款及對中國的「隔離帶」策略,意圖一舉改變世界、特別是亞洲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格局和未來發展。其中,對日、韓的關稅均為15%,相對較為優惠,是因另有承諾對美投資。東協國家中,越南以美國產品零進口稅為交換條件,適用20%關稅;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均為19%。至於台灣,在短期內台幣升值10%左右、台積電先期赴美投資1650億美元及其他尚未對外公開的條件下,關稅為原稅率疊加20%。縱觀美國此一橫空出世的關稅政策,除取得各國擴大對美投資的承諾外,也成功製造區域競爭迫使各國開放市場,現狀來看可謂大獲全勝。

 從《晶片法案》、「製造業回流」到「對等關稅」,川普的「變臉秀」看似粗糙隨興,其實是一套完整的政治脅迫與經濟施壓策略,目的是確保美國繼續掌控世界先進科技、研發與製造至少10年以上,並將龐大的美債由各國對美投資及關稅對沖稀釋,而其終極目的則在維持美元霸權。以所謂「製造業回流」為例,基於美國工人工資是大陸6倍或越南16倍,川普著眼的從來就不是鋼鐵、塑膠、傢俱、服裝等產業,而是先進科技製造,所以台積電和韓國三星、日本的新材料、精密工業以及歐洲的製藥工業才是美國針對的靶心,而與此同時,更要用盡手段預防性地壓制中國新興科技勢力。

 美國對大陸採取「關稅+科技封鎖+供應鏈重組」三重施壓,並且彼此相互嵌套,形成系統性的遏制。迄今雙方關稅談判仍無具體結果,但現行40%關稅已使大陸紡織、傢俱、服裝等勞動密集產業對美出口成本激增30-50%,若再往上疊加,無異逼迫占大陸對美出口59.4%的機電產品直接與美國市場脫鉤;而全部新增關稅若由大陸承擔,中國對美出口可能驟降33.5%,使GDP減少1-1.6%。此外,美國對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嚴查出口品產地,使大陸經東南亞轉口的中間品如電子元件、紡織面料需求萎縮,形成「三角貿易鏈斷裂」的二次衝擊,也會額外拖累大陸GDP成長0.8-1.2%,合併衝擊巨大。在就業方面,因預期出口下滑,2025年大陸可能減少450萬個就業崗位;而高端晶片及大宗農產品進口受阻也會使內需疲軟,進一步擴大產能過剩及通縮的壓力。

 大陸明白美國的處心積慮,也積極評估自身和美國對抗的實力,大陸決心透過「技術自主+內需擴容+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依賴,克服艱難的底氣十足。

 美國對等關稅對台灣則絲毫不留情面,20%+N關稅嚴重打擊傳統產業及農業外,川普還要求台積電繼續加碼對美投資,即使已在美投資的高科技企業未來可免關稅,然而一俟晶片在美投產,台灣當前占對美出口7成的半導體與電子科技產品只能將市場拱手相讓,優勢盡失。最令人歎息的是,台灣毫不顧惜大陸是最大出口市場,不斷激化兩岸敵意,這種以經濟命脈換取政治短利的作為,無異自斷後路,禍延子孫。補救之道,政府除應繼續與美方強力協商爭取減稅外,更應重啟兩岸經貿談判,借力大陸全面「國產替代」及開拓多元化市場的關鍵期,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或有機會留住台灣企業與經濟發展的生機。

 對等關稅只是全面經濟戰的序幕,台灣必須認清川普政府沒有規則、不講情誼、一切美國利益優先的本質,重新檢討本身定位及策略的失誤,才能真正以智慧面對未來的每一場政經博弈,維護台灣的長遠利益。(作者為台企聯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