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魯云湘

惠頓的建言與台灣的抉擇

image
(圖/摘自CNBC)

 前美國官員惠頓(Christian Whiton)繼〈台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後,再發表〈台灣該怎麼做〉(What Taiwan Should Do),提出以色列式自主防衛、無人機軍力建設、自主衛星網路、瑞士式民兵制度、去除中華民國歷史符號及金融自由化等建議。這些構想在軍事與經濟層面具啟發性,但在當前兩岸與國際格局下,仍存在盲點與局限。

 首先,忽視北京的政治反應門檻。移除孫中山、蔣介石符號或出口軍備,可能被視為「實質台獨」信號。歷來中共對李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與陳水扁正名運動均強烈反制,伴隨軍事恫嚇與外交壓力。若缺乏與美、日等盟友事前協調,恐陷「戰略孤立」,削弱安全空間。

 其次,低估美中台戰略平衡。惠頓假設台灣可無視北京反應、單看華府態度。然而,美國雖支持台灣,也需維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以防衝突失控。若台灣採取過度激進方案,可能迫使華府承擔更高衝突風險,進而引發戰略收縮。

 再者,忽略台灣內部共識不足。對軍事擴張、民兵制度、鬆綁槍管等議題,民意與政黨立場分歧明顯。「去中化」更涉及族群與歷史認同矛盾,若處理不當,戰時動員前恐已出現內部分裂。

 經濟面上,轉型成本高企。降低半導體依賴與放寬金融管制雖能吸引外資,卻無明確產業路徑,亦忽視短期衝擊。2025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額達1477.8億美元,年增11.4%。一旦推動激烈去中化,外貿與就業勢必承受巨壓。

 外交上,過度依賴美台雙邊。歐盟、東協、日本、澳洲等區域夥伴在安全與經濟中舉足輕重,若台灣軍事政策過於激進,恐導致中立國疏遠,影響在APEC等多邊組織的參與與外交彈性。

 此外,忽略心理戰與社會韌性。北京對台影響力作戰涵蓋認知操作、社會分化與經濟滲透。僅強化軍事硬實力而忽視民心與輿論防線,將留有防衛漏洞。

 最後,忽略和平時期灰色地帶威脅與美國政治不確定性。北京可透過經濟制裁、外交孤立或灰色地帶行動提前消耗台灣的政治與經濟資本。另一方面,美國外交政策受總統意志與選舉周期影響,若過度依賴單一政黨或領袖,政權更迭恐導致戰略真空。

 總體而言,惠頓的藍圖在強化防衛意志與軍事自給上具可行性,但忽略兩岸政治現實、國際多邊合作、內部共識與非軍事威脅等關鍵因素。在缺乏配套與緩衝設計下貿然推行,可能在增強軍力的同時壓縮戰略空間。真正可持續的安全政策,必須兼顧硬實力、政治可控性、社會穩定與國際支持,在戰略棋局中,忽略現實的布局,終將反噬自身。(作者為戰略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