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李翔宙

和平推 值得期待

輿情瞭望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旺報社評〈兵推之餘 更需要和平推〉,讀畢令人耳目一新,尤其世局混沌情勢紛亂,台灣處境艱困,能闢徑覓和平,殊值期待;的確,作戰兵推驅使我們為戰爭做準備,和平推則讓我們為和平做準備。兩岸和平是需要設計、模擬、準備的政治工程,在狼煙四起的艱困時刻,我們更應給和平一個被推演、被討論、被期待的機會。

 當年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因接受日軍投降、領土爭議及軍力糾結等問題,矛盾、衝突不斷,全國民眾在八年艱困抗戰後,普遍企盼實現持久和平,幕後美蘇盡圖從中獲利,卻百般避免捲入中國內戰,因之,各懷鬼胎倉皇敦促國共和談。

 國共和談,前後歷經九次,斯時中共軍力尚居劣勢,對和談求之不得,且在「和談旨在喘息以養戰」計謀策略下,百般設計拖延、不使和談順遂。及後,中共喘息養戰至軍事上已有把握解決國民黨軍,談判改採絕不讓步,以致國共和談全面破局。然探究過程多次和談中,從會談到整軍方案的協議,雖多波折,但整體而言,國共雙方尚能本諸互讓互諒精神,且部分達成停戰協議、政治協商及整軍方案。這些協議後來雖然未能實現,但在當時確為各方肯定,亦為戰後帶來「和平統一」的曙光。

 1950年3月1日先總統蔣公來台復行視事,曾語重心長地說道「與中共談判和平,實等於與虎謀皮」,主要則是針對過去國共談判失敗的歷史有感而發;對照現在兩岸局勢,國共力量日益懸殊之下,美中對抗愈益壓縮台灣生存空間,若仍任由時間無情推移,勢必將更逼使台灣難有所謂真正長期的和平。

 1990年東西兩德統一已逾35年,迄今仍處「進行式」中,年輕人早已「天然統」,但老一輩的人仍會「戰東西」(東德西德互別苗頭),就是因為長期背景與經歷不同,仍然存在著明顯世代差異,但不影響統一後整體發展與壯大。這是東西德統一目標明確有利落實和平的鮮明導向。

 人類史實過程中,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所以真正持久的勝利不是戰爭,而是和平;在詭譎多變的世局中,追求和平得善用方法,和平推可設定為解決武裝衝突的政治談判、協議以及行動;「賽局理論」是現今世界上對於凡具有鬥爭或敵對性質現象的一種極有參考價值的理論方法。賽局理論尤其證明,一次性賽局的衝突戰爭,必然導致雙輸,唯有不間斷的重複賽局,互為推移謀得共識,才能積累產生雙贏,求得最理想的和平。(作者為前國安局長、前駐丹麥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