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四到核三 賴總統的包裝話術

4年前「核四商轉」公投,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全台走透透力推「不同意」,主打「交給人民決定」的重要性,獲全面勝利也挽回其低迷聲望;如今面對823「核三重啟」公投,身為總統的賴清德卻改口「核安是科學問題,不是公投能夠解決」,號召投下不同意票。兩場公投話術前後不一,把公投當作是「工具性民主」,難道這就是賴口中「更大的民主」?
身兼民進黨主席,賴總統13日在中常會針對核三重啟公投強調「兩個必須、三個原則」,一方面呼籲大家去投票,另一方面卻主觀認定公投不能解決核安問題,等同把核三重啟公投回歸程序,實際上又把程序變成否決的工具。對比「賴副總統」把否決核四商轉公投的勝利,包裝成民意對執政路線的背書,莫非核三公投神聖的一票,全民都只是在「投心酸」的?
顯然在726大罷免大失敗,賴總統民調持續雪崩,連美、日等國際媒體都嚴詞批判大罷免不具正當性後,賴清德心知肚明823這場7位藍委罷免案的投票,極有可能再次被完封,於是急於切換公共政策議題,改主打核三重啟公投。高傲、堅不認錯的賴清德現在打的政治算盤,是想從「更大民主」華麗轉身為「科學至上」,藉以鞏固其「非核家園」的基本盤。
諷刺的是,2021年不同意核四商轉的公投結果,賴清德標榜是一場「民主勝利」,強調這是神聖公投決定了政策。如今民眾黨主導的核三重啟公投登場,賴卻換了一套話術,以核安是科學問題為藉口,說這不是公投能解決的,並拋出「兩個必須、三個原則」,儼然預知核三重啟公投也可能敗陣,為了先找好理由導致話術前後矛盾。
對賴總統而言,更尷尬的是國際趨勢已把核電歸類為乾淨能源,包括歷經311福島核災的日本政府,在強化安全門檻後陸續重啟核電機組;英、美、德等國家也積極布局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或選擇「綠電+核電」雙軌並行,以減少能源轉型與減碳壓力。
綜觀各先進國家積極發展核電的原因,除了技術上已能克服安全疑慮、降低民生電費負擔,更重要的是面對AI世代的來臨,沒有充分、穩定的供電,發展高耗電的AI產業無異緣木求魚,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提醒過賴政府,台灣絕對應該投資核能。
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賴總統號召反對「核三重啟」公投,又不信任公投是民意展現的說法,顯然仍死抱非核神主牌。賴清德擔心823罷免與公投會雙敗,拖累2026縣市長選戰與2028總統連任,只得先用政治口號把結論框死,把公投打成無效儀式,但這種施政邏輯根本說不通,難以說服選民。(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