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劉詠樂/綜合報導

波羅的海3國示警 別蹈歷史覆轍

俄絕不會甘心「暫時」占領他國領土

image
國際熱門

 雙普會15日登場,美國總統川普先前放話,稱俄烏和平協議或最終難免領土交換。毗鄰俄羅斯的波羅的海3國外長日前投書《金融時報》,示警俄國絕不會甘心於「暫時」占領他國領土,外界若考慮以領土換取脆弱停戰,那將是重蹈過去3國慘痛的歷史覆轍。

 立陶宛外長布德里斯、拉脫維亞外長柏拉惹以及愛沙尼亞外長薩克納13日撰文指出,俄烏領土交換和事實占領不會帶來和平,反而可能招致數十年殘酷鎮壓。

 有人聲稱,俄國對烏部分地區只是「暫時」且「事實」占領,讓人對烏國未來取回領土仍抱希望。但外長們盼各界三思,因為波羅的海國家深知俄國的事實占領意味著什麼,所謂「暫時」也恐長達半世紀之久。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領導人史達林和希特勒,同意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歐洲。蘇聯於1940年占領並吞併3國,在當地展開大規模殺戮和驅逐流放。1941年的納粹占領,更是帶來另一波壓迫和大屠殺。1944年蘇聯軍隊重奪這些地區,再招致更多流血與恐懼。

 得益於美國的原則性立場,許多西方國家從未正式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吞併。然而超過2.5萬人在地下抵抗運動中被殺,超過20萬人被驅逐到西伯利亞,不幸在蘇聯集中營中餓死,更有約4.3萬名兒童被綁架,從小在不知自己身世情況下長大。

 即使波羅的海3國恢復獨立35年,這些歷史傷痕仍歷歷在目。600萬烏人活在俄武力奪取的占領區內,他們遭受酷刑、監禁、大規模監視、宣傳和其他殘酷行為,無一不讓人想起蘇聯時期。

 波羅的海案例提供了清晰教訓,一旦俄國取得控制權,扭轉局勢的代價恐需數十年的人類苦難來衡量,而「暫時占領」更意味著系統性摧毀身分認同、自由和生命本身的計畫。

 3國外長抨擊道,普丁目標從未改變。他意圖征服烏克蘭、分裂盟友、掌握歐洲安全發言權。主權和領土完整並非抽象的外交理想,它們是保護波羅的海國家多代人,及當前俄占區烏人免受歷史苦難的屏障。用土地換取脆弱休戰協議的想法,無異於重蹈覆轍,讓歷史最黑暗篇章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