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終戰史觀無法撼動台灣歷史定位

8月15日是中華民國八年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的紀念日,賴清德總統透過臉書表示,二戰最寶貴的教訓是:「團結必勝、侵略必敗,在終戰紀念日的這一天,大家更應該省思這段慘痛的歷史。」由於賴總統只提「終戰」不提「抗戰」,讓人分不清台灣是屬於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連帶台灣地位遭到混淆,台灣的身分與認同也發生歧異。而這正是台獨主張者一貫引用的「台灣地位未定論」。
戀殖現象 升高兩岸敵意
然而,台灣的身分無庸置疑,原本就是屬於中國,1895年甲午戰敗後,被滿清割讓給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日本是以戰爭手段強行掠奪台灣的土地,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意義並不相同。1945年中華民國是經歷八年抗戰,並以戰勝國的身分收回台灣,這原本就是光復台灣,並非接收日本的領土。
國史館從8月起舉辦一系列「抗日戰爭紀念」的台灣史講座,卻用「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的名稱,表面上是以中性語彙來陳述戰後台灣地位的歸屬,實質上卻表露出民進黨與台獨主張者的戀殖現象。
「戀殖」原本是一些被帝國主義殖民過的國家或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使殖民地後來獨立,但對殖民母國仍存在類似宗教崇拜的心理意識。民進黨人為了台獨主張,寧可擁抱日本殖民而反對國民政府的接收台灣,甚至視國民政府為外來政權,一直戀戀日本,寧願想像日本人統治台灣的好,也不肯接受兩蔣時期對台灣安全維護以及經濟建設的貢獻。這就造成民進黨人一方面極力去蔣化,一方面卻經常跑去烏山頭水庫祭拜八田與一銅像的荒謬行為。
同樣地,賴清德總統紀念日本投降80周年,寧願使用「終戰」,也不肯說「抗戰」的概念,這種充分流露出維護日本統治台灣正統地位的想法,就是後殖民意識在作祟,也難怪前總統馬英九要批評賴總統不夠資格擔任中華民國的總統。賴總統的「德意志」堅定,連帶影響台灣戰後地位的界定,民進黨說是接收,大陸說是光復的概念,兩岸不同史觀所出現的認知差距,不僅混淆台灣地位歸屬的謬誤現象,也形成兩岸各說各話,甚至因此升高敵意,隨時有對撞的可能性。
民進黨所謂「接收」的概念,如同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君山所說,「戰後台灣跟琉球一樣,是由美國託管,蔣介石以拖待變,所以也沒有解決台灣主權歸屬的問題。」這樣的主張根本不值一駁,台灣地位從殖民到光復,早在二戰結束後就由中華民國政府派員接收,已是鐵板釘釘,並非等到國府退到台灣後才討論的問題。從諸多史實證明,中華民國政府經過八年抗戰打敗日本後收復台灣,台灣並非無主地,更非美國託管,她從來就是屬於中國,並無任何疑義。
模糊光復 丟掉台灣主權
雖然1949年大陸地區改由中共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以國家繼承的法理,繼承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所有權利與義務,但這並不等於尚存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就沒有擁有台灣的主權。依據憲法,中華民國的領土涵蓋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台灣當然屬於中華民國的。
儘管大陸的憲法也主張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兩岸對於主權仍有爭議,但台灣無論如何都是屬於中國的。民進黨為了台獨意識,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抗戰勝利的事實,刻意切割台灣和中國的關係,這才可能丟掉台灣的主權歸屬。
紀念抗戰勝利,賴總統也不斷強調民主自由與極權侵略之間的對抗。民進黨經常宣稱台灣最值得驕傲的是民主,但是當有近6成的人民願意用放假來慶祝台灣光復節,而雙少數的賴政府卻強行要用終戰來模糊台灣光復的意義;這種不尊重民意的作為,只是在踐踏台灣的民主成果,比他們認定威權的中共又強到哪裡去?賴政府一再用威權方式意圖改變立法院的多數決議,還發動大罷免要否決民意,雖遭到民意唾棄,卻仍鍥而不捨地繼續推動大罷免,這有比中共更民主嗎?還是更威權?
「終戰」是個乖謬事實且違背民族利益的史觀,動輒自詡民主對抗威權侵略,自己卻更威權、更違反民主價值。賴政府和民進黨確實應該從錯誤的史觀中走出來,重新面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正視台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