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淨零 賴:2030前投9千億

極端氣候肆虐,賴清德總統重申,「2050淨零排放」一直都是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不會因為時空轉變或地緣政治變化而有任何轉變。他也進一步宣布,預計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帶動民間投資,逐步邁向2050淨零轉型。
台灣氣候與健康聯盟「院長永續講堂」17日下午在台北榮總登場,聚焦醫療體系共同參與氣候行動。賴清德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導致熱浪、氣溫上升,影響傳染病傳播、糧食安全等,對於人類影響很大。為了達到「2050淨零轉型」目標,擇定2030年達到減碳28%加減2(相較於2005年),以及2035年減碳32%加減2(相較於2000年)等階段性目標。
賴清德表示,政府預計投入9000億預算,帶動民間共同投資4兆元。政府也積極協助醫療體系邁向淨零轉型,衛福部去年開始已完成輔導40家醫療機構進行碳盤查。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台灣醫療碳排占全國的4.6%,高於全世界平均的4.4%,台灣醫界應更團結努力面對極端氣候,而北榮被指定為國家三大領頭節電的公立醫學中心之一,有更多的責任。
以北榮為例,院內總電費一年要4億多元,光是重粒子設備就超過3000萬元,是巨大的「吃電怪獸」,再如核磁共振的排碳量及用電度數,超過電腦斷層1倍、比超音波高33倍。
陳威明說,院內藉由高效率能源利用加上智慧管理,用電度數今年翻轉下降,相較去年減少5.84%。院內推動綠建築、低碳飲食、無糖餐點、綠色採購與醫療廢棄物減量等節能措施,也導入空寶特瓶回收機,可兌換忘憂湖魚禽飼料,讓回收不再顯得單調乏味,一個月就回收1萬多個寶特瓶、近1萬顆電池。
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指出,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醫療機構是面對極端氣候時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台灣不僅要建構具氣候韌性與環境永續的醫療體系,更當發揮集體智慧,提出在地解方,正面迎戰氣候挑戰,落實健康台灣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