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吳建國

二戰勝利同時敲響殖民主義喪鐘

image
(圖/美聯社)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擊敗法西斯獨裁軸心國,取得勝利的80周年紀念,在這個值得緬懷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有更深層的思考與認識。因為,二戰勝利是反法西斯的勝利,也同時敲響了歐、美、蘇聯等列強殖民主義的喪鐘,值得我們關注強調。

 尤其,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就成為歐、美、日本、俄國等列強紛紛不斷侵擾的對象,竟淪為「次殖民地」如此不堪的悲慘命運。

 當年隨著二戰情勢的演變,中國堅韌的對日抗戰,表現出不屈不撓與英勇奮戰的精神,得到以英、美為首同盟國的尊敬,於是在二戰期間,1943年1月11日,中國得以與英國、美國簽訂了中英、中美平等新約,英國、美國放棄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租界、內河航行權與辛丑條約及其附件。隨著平等新約的訂立,其他在中國也享有特權的西方各國,也紛紛放棄了在華的治外法權與不平等條約,也為二戰結束後,開啟了世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先河,意義非凡且影響重大。

 首先,蓬勃發展的反殖民統治從亞洲開始,韓國在日本投降當天就宣布獨立;印尼也在兩天後宣布從荷蘭殖民統治中獨立;菲律賓跟著在1946年脫離美國殖民統治,宣告獨立;緬甸、印度與巴基斯坦則在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柬埔寨在1953年脫離法國殖民獨立;越南在1954年脫離法國獨立;1957年馬來西亞脫離英國殖民獨立;1962年寮國獨立。從此整個亞洲都脫離了殖民統治的桎梏,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而整個非洲在二戰之前,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為歐洲各列強殖民。二戰勝利後,非洲的獨立運動隨之萌芽,在1960年一年內,就有17個國家脫離殖民統治獨立。造成失去了非洲與亞洲殖民地的歐洲國家,有如落魄的貴族,當年掠奪自殖民地的豐富資源,不復再得,本來就缺乏資源的歐洲從此陷入日益貧窮的困境,江河日下自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至於中東與阿拉伯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滅亡的鄂圖曼帝國,英國、法國乃趁虛而入,加上石油的發現、中東與阿拉伯國家成為英國與法國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英國與法國不得不離開中東,使得阿拉伯國家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同時,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為今日中東局勢的惡化,預埋火種,中東地區的複雜性與民族衝突,成為永遠無解的難題。

 至於遠在南半球的中、南美洲,早在19世紀就起而反抗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完成獨立建國。加上二戰戰火未及於中、南美洲,不過二戰勝利後,還是有部分國家受到鼓舞獨立,殖民主義的沒落,是莫之能禦。

 總之,二戰不只是反法西斯的勝利,也是反殖民統治勝利的起始,我們不可不重視這個大勢所趨,也該為此而慶祝紀念。(作者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