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不執行 歷次核議題公投 如狗吠火車

核三延役公投落幕,回顧最早以前在雙北的2次核四公投,都因沒有《公投法》而無實質影響力;《公投法》上路後,則舉辦2次與核能有關的全國性公投,其中「以核養綠」公投要求廢除《電業法》中2025非核家園年限,獲589萬同意票通過,蔡政府卻未實質改變能源政策,宛如狗吠火車,即使通過也不執行。
隨著197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為確保能源穩定,陸續興建3座核能發電廠,但在美國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後,台灣開始興起反核運動,1980年代籌建的核四廠成為焦點。
1991年民進黨律師林義雄與退休公務員張國龍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1994年5月獲時任台北縣長尤清支持,在貢寮鄉舉行公投,投票率58.3%,反對核四者高達96%;但同年6月行政院卻直接編列核四廠8年預算,持續引發爭議。
1996年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於北市舉行核四公投,但因當時未有《公投法》,且僅限台北市,不具實質影響力。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同年10月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舉行「扁連會」,政院宣布停建核四,但一直到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因台灣反核輿論高漲,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才於2014年正式宣布封存核四。
其後,蔡英文2016年上任總統,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並修正《電業法》將該政策入法,此舉引發擁核方不滿,2018年催生「以核養綠」公投,要求廢除《電業法》中2025非核家園期限,以逾589萬張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通過。
然而蔡政府並未改變能源政策,政院更明確表達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使2021年又有「核四商轉」公投,但因投票人數未超過門檻,且不同意高於同意票,最終未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