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塞爆收容所、狗園 農業部:挺合理安樂死

農業部統計全台流浪犬約14萬隻,雖相較前2年下降2萬隻,但影響仍劇烈,不只公立收容所超載,民間狗園也頻傳照顧不周事件,甚至浪犬傷人、與野生動物衝突屢見不鮮,動物團體認為問題難解與「廢止安樂死後配套不足」、「餵食浪犬」等行為有關,呼籲應重新審視浪犬管理,並積極教育民眾正確觀念。
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26日起於台北展開會議,並持續關注台灣流浪犬氾濫議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認為,我國自2017突襲式宣布收容所零安樂死後,卻沒有完善配套、源頭減量等政策,導致浪犬持續增加塞爆公立收容所、民間狗園,最後只能透過犬隻絕育後放回,來減緩收容量能不足的問題。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顏士清指出,倘若將犬隻絕育後放回,並持續追蹤後續動態,確實有降低遊蕩犬隻成效,但問題是現今社會的「餵食」行為嚴重,進一步釀成浪犬聚集特定區域、提高出生率,甚至棄養率也會上升,破壞原可達成的效果,遂呼籲政府應加強社會教育與規範。
農業部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0間民間狗園,皆由各地方動保主管機關掌握並定期查核,確保收容犬隻受妥善照顧,若出現照顧不周等問題,在狗園負責人配合前提下,將協助將犬隻轉至公立收容所或條件較佳的民間單位;若負責人拒絕配合,則依《動物保護法》進行勸導或開罰,罰款依違規情節而定。
而收容動物安樂死是否要重啟,已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對此農業部回應,安樂死執行從未在法律上消失,目前仍允許對患有傳染病、影響生活品質或具攻擊性犬隻實施安樂死,但輿論壓力使地方政府難以執行,才會衍生相關問題,以農業部立場來說,仍鼓勵依SOP合理執行安樂死,但反對過去的大規模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