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難以取代?
社會觀察

川普的高關稅做為一種戰略性貿易政策工具,挑戰過去基於成本最低原則所建立的全球價值鏈。跨國企業開始追求更高的供應鏈韌性,將生產線從遠端外包模式逐步向「近岸化」和「友岸化」轉移。
大家都在問:美國市場是否可被取代?答案是不會,至少可見的未來。以2024年資料,美國市場經濟規模GDP占全球的26.4%、消費實力占全球的28%、貨物與服務進口總額占全球的16%,金融體系高達60%以美元做為外匯儲備,其影響力可謂無可比擬。
面對高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壓力,出口導向新興工業國家須快速調整政策工具與產業布局。主要策略包括:強化區域合作網絡,加入並深化RCEP、CPTPP等多邊協定,降低區域內非關稅壁壘。並與主要市場簽署雙邊FTA,確保關稅優惠與貿易便利。聚焦價值鏈升級,在中低階製造外,發展關鍵零組件、模組化設計、系統整合等高附加價值環節。並投資智慧製造及綠色技術,搶占全球供應鏈節點。吸引優質FDI與技術轉移,並透過產學研合作模式,培育在地高階技術人才。
台灣為小型經濟體高度依賴出口,在美中科技競爭下,面對高關稅與供應鏈重組,須從國家整體與半導體領域兩個層面同時布局,前者需強化多元市場與區域整合,後者為提高供應鏈韌性。台灣必須加速推動加入CPTPP、深化與美歐日FTA談判,同時強化與東協、中南美及非洲新興市場的經貿連結。
台灣半導體產業占全球晶圓代工63%市占率,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面對關鍵設備與先進材料可能的出口限制,台灣廠商應採取海外布局與在地化生產的雙軸策略,打造多極化產能布局。強化與美、日、歐供應鏈夥伴關係,確保供應穩定性與技術轉移。投資上下游本地化供應商,降低對單一國家零組件進口的依賴。研發與人才自主,聚焦前沿技術。同時推動半導體人才回流計畫,吸引海外研發人才返台。特別要強調綠色製程與永續發展,建立「綠色晶片」品牌優勢,成為全球環保製程典範。
面對未來大趨勢:多極化貿易秩序、地緣科技競爭常態化、智能與綠色供應鏈成為競爭主力、區域貨幣與跨境數位支付興起。出口導向經濟體如台灣必須把握區域合作、市場多元化、產業升級與金融創新等四大面向,才能在高關稅與地緣衝突的變局中,穩住經濟基本盤並持續創新成長。(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