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黃奎博

台美關貿談判已到全讓的最後關頭?

名家專欄

image
(圖/行政院)

 美台關稅貿易談判一直處於蓋牌階段,不似美國與日本、南韓、泰國、越南、英國等內容已大部分或全部為人知曉。

 偶有媒體披露未獲民進黨政府證實的進度,但民進黨政府以所謂「保密協定」幾乎隔絕了全民知的權利,也未向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做出較詳細的報告。

 半導體及相關電子產品、傳統製造業(如工具機、汽車)、農業部門等等,從今年春季開始便提心吊膽,而這也就是為何我在幾個月前常無奈地說,我比較知道日、韓等國對美談判的過程和內容,對於台灣方面反而一無所知。

 從川普在4月2日宣布台灣輸美暫定關稅為32%之後,向來對美國言聽計從的民進黨政府,在交涉時怎會拖了這麼久仍沒讓美國滿意地確認結果?難道我國在民進黨主政下,真的比日、韓等國還硬?硬的本錢又在哪裡?

 尤其在行政院蓋牌太久,被各方質疑逼急了,只好從實問虛答,轉而公布幾張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談判代表葛里爾在華府會面的照片時,則更令人好奇:破天荒地見到兩個美國部長級官員,怎沒大肆宣傳?與過去相較,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多是由我國的次長級官員與副美國貿易代表共同主持;前幾年拜登時期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協商,則是各自由我國經貿談判總代表與副美國貿易代表領銜。2024年2月,我經貿談判總代表鄧振中藉第13屆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會議之便,會晤美貿易代表戴琪,已是近年來台美經貿領域官員最高層級的面對面談話。

 前面兩個問題的答案很政治,只有我方當局者最清楚。最糟糕的情境就是川普政府要得太多,賴清德政府知道全部撤守的話,會在台灣內部造成過大的政治衝擊,因此有些早就讓了,另外有些仍不敢讓,又不好說不。

 賴政府對於台積電進一步的資金與技術輸美未有任何保留,只說會「根留台灣」,避談這塊根所孕育出的種子也可能會在其他地方生長茁壯。後來,鼓勵台積電上下游廠商擴大對美投資或設廠,派總統府秘書長去阿拉斯加參加能源論壇並討論採購與投資計畫,國防預算承諾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3%(所以明年的國防預算計畫要從今年的新台幣6000多億元暴增至9000多億元),以及外界懷疑的新台幣匯率不正常飆升等事,難道賴政府讓步的條件給得還不夠?

 或謂未來還將全面開放(零關稅)車輛、藥品、農產品等市場給美國產品輸入。其中我國民眾最關切的可能是食安問題,例如基因改造食品輸台和取消肉品產地標示等,對於歷經兩次「大惡罷」失敗、失去不少支持度的民進黨而言,是否願意再次承受政治打擊,但又能堅持多久,很難說。

 此外,如果川普政府還要賴政府承諾利用台灣的資源,協助於美國本土建立以台積電為主的半導體生產鏈,所謂的「根留台灣」將受到台灣各界更嚴格的檢視。例如至少短期內台灣內部投資會萎縮,進而拉低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率的疑慮,還有人才流失、「矽盾」不再等重要問題,民進黨不僅較難辯護,還有可能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甚至2028年的總統大選。

 對民進黨執政官員而言,當前已沒有忽視或規避風險的選項,川普政府擺明先顧自己,盟邦或夥伴的狀況再說。既然如此,他們有沒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亦即在不可能談贏的情況下,讓歸讓,但堅持住最後一絲防線,說不定民眾會體諒,反而對民進黨最在意的選舉影響較小?(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