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心理創傷 恐導致血壓失控

28歲竹科工程師Mike,長期飽受高血壓困擾,即使合併3種降壓藥物,血壓仍舊難以控制,於心臟科做了許多檢查後,依然找不到原因,被轉介到身心科門診就醫,才發現背後隱藏的是童年心理創傷導致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C-PTSD)。
Mike自述個性敏感,經常擔心被主管、同事認為自己表現不好,整天提心吊膽。醫師詢問後發現,Mike有辛苦的童年,父母對成績要求嚴苛,稍有失誤就會遭到嚴格處罰與辱罵,也曾被同學霸凌,反覆的心理創傷,讓他長期活在焦慮與自卑中。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這不是單純的壓力,而是符合C-PTSD的典型特徵。傳統的PTSD常見於車禍、戰爭、重大災難後,核心症狀包括創傷再經驗、過度警覺、逃避與麻木、負向認知與情緒。
C-PTSD則是由長期反覆無法逃離的人際創傷(如虐待、忽略、霸凌)引起,除了有PTSD症狀以外,還會影響3大層面,情緒調節困難(易怒、長期負面情緒)、負面自我概念(容易自責、無價值感、罪惡感、低自尊),以及人際關係疏離、不信任、依附問題。
經藥物與合併心理治療後,Mike不僅情緒與自信明顯改善,血壓控制也逐漸穩定,三高風險獲得控制。周伯翰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研究追蹤了3萬4653名受試者,發現童年慢性創傷和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高度相關,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創傷會讓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導致交感神經長期過度反應、血管發炎因子升高,長期下來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
周伯翰提醒,許多人以為心理創傷靠自己就會好,但是每個人的承受度不同,若長期陷入恐慌、焦慮或憂鬱,應及早就醫,否則心中的「傷心」,最終真的會傷到心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