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共舞看大陸外交多邊轉向
智庫論壇/專欄

大陸近日接連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與北京九三閱兵,其中除了8月31日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天津會面,被形容為「龍象共舞」之外,九三閱兵當天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等中、俄、印度、北韓、伊朗領導人共同出席閱兵典禮,彷彿讓人見證一個新的「反美集團」出現。這個新反美集團成型的推手,除了是美國總統川普大打關稅戰的單邊主義之外,大陸外交向多邊主義轉向也是重要的成因。
從1996年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共5個國家開始建立的「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之後,大陸就已經開始多邊主義的外交轉向,尤其是在提出「大國外交」以後,中國的外交戰略即透過「論壇外交」和「訪問外交」,逐步從「輸出革命」轉向「輸出利益」的方針發展,這也是大陸不再強調輸出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改由在「互助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互惠」的目標,讓中國與各國可以共享國際經濟利益分配的原則。
其中具有多邊主義指標性意義的外交動作,是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上合組織」是由中國第一個主動推動建立的國際組織,它的成立也是典型的由軍事互信機制所發展起來,這個組織是從雙邊到多邊、從非正式到正式、從安全性到綜合性,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領土爭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離主義等三種勢力的問題,以及擴延到經濟合作的領域等。
所以,上合組織的特點是「安全優先,經濟其次」的發展過程,中國後來並由此建立起「北方外交戰略」的架構,通過這項戰略架構,中國過去積極介入北韓核武危機,並逐漸推動「六方會談」,順利化解了東北亞的戰爭危機。而俄烏戰爭發生以後,中國選擇站在俄羅斯這一邊,也是「北方外交戰略」使然。
而上合組織所醞釀出來的「上海精神」,即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外交的主要內涵,2000年江澤民就已充分表述這個精神:上合組織的目標不僅在於探求促進成員國間進行友好合作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它是探索超越冷戰的新型國際關係、新安全觀和地區合作新模式的一項試驗。
2002年6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所舉行的高峰會,江澤民對「上海精神」作了如下的界定:「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協商。」而這些規範與中國提出的「新安全觀」精神是一致的,也就是中國希望上合組織能夠成為推進建立在「新安全觀」基礎上,作為一種「新型國際關係」的催化劑。
「新型國際關係」概念的內涵則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宣言中就明白確立:「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鑑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
可以說,中國外交的海納百川,就是中國新型大國外交與建立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主要精神,相較於美國從小布希總統時大打反恐戰爭的單邊主義,再到川普2.0的關稅戰,美國外交的排他性,都是單邊主義在作祟。
在這種國際氛圍下,中國以上合峰會提高國際聲量,並藉由九三大閱兵展現作為大國的實力,必然吸引全球的眼光。而一直在東西兩大陣營搖擺的印度,這次棄Quad,卻奔向北京,印度總理莫迪的選擇,顯然也是在川普的關稅大棒下,不得不做出的偏好。天津出現「龍象共舞」,就是展現出中國從1990年代中期向多邊主義外交轉向的最大成果。美國如果還堅持單邊主義,那麼未來「東升西降」絕非口號,必然會成國際現實。(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