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張薷、呂妍庭、温予菱/連線報導

番仔路含歧視 監委促正名惹議

埔鹽鄉長稱計較改名 不如多建設 番路鄉代會主席指子孫認同 鄉名沒必要變動

image
政治熱門

監察院3日指出,道路名稱往往承載地方歷史與文化,但某些仍使用如「番」、「蠻」等字眼地名,雖反映過往族群互動,也可能隱含負面刻板印象,監委鴻義章對此深表關切,並自動調查。鴻先前也因質疑「漢番」兩大族群的描述不利消除族群歧視,致使行政院官網將最大族群由「漢人」改為「其餘人口」,引發議論。

 總統府前「介壽路」於1996年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轉型正義的重視。

 鴻義章指出,道路名稱應重視族群認同與尊重價值,如「番」、「熟番」、「蠻」等詞彙使用於道路命名,恐隱含歧視或刻板印象。各地方政府在道路命名或更名過程中,應建立文化審議及族群參與機制。

 鴻義章強調,部分道路名稱如彰化埔鹽鄉「番金路」、「番社路」、「番仔路」等,反映族群文化,但亦需全面清查轄區內是否存在不當或歧視用語。現行道路命名及更名作業原則是否完善,均有待進一步調查與釐清,以確保公共空間命名體現多元尊重與促進社會和諧的價值。

 事實上,國道三號交流道「番路」告示牌去年12月31日才正式設立,民進黨立委陳冠廷當時在臉書發文指出,「經過多次爭取,交通部已完成在國道三號增設『番路』路標指引」,指番路是通往阿里山的重要門戶,但該路標名稱如今卻遭鴻義章批評帶有族群歧視字眼。

 番路鄉代會主席林宜清指出,番路鄉不是原民鄉,為何叫番路鄉難以考證,但看到番路鄉,一般人根本不會想到原住民,更沒有任何種族歧視意味,這麼多代子孫都認同自己的家鄉是番路鄉,要改名稱真的很奇怪,更沒必要。

 彰化縣埔鹽鄉長許文萍表示,這些文字為歷史的痕跡,強調路名沒有歧視的意味,自己就任以來,目前從未聽見鄉親對於番金路覺得有爭議或是嫌棄,民眾反而更看重的是地方建設有無做好,若未來監委認定須改名,因涉及戶口、身分證等變更,恐造成民眾不便,鄉親一定會反彈。

 日前行政院官網的國情介紹,將設有戶籍的最大族群由漢人改為「其餘人口」,引發軒然大波。當時行政院解釋,是因鴻義章2022年指出原有漢番兩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描述,不利於消除族群歧視,是為促進族群平權,配合進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