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咖啡店 服務生都是阿公阿嬤
高雄隘堤與學校合作青銀共創 打破學習課程模式 不再消磨時光 還發展出新產業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近年政府與民間團體挹注不少資源投入終身學習領域,但目前面向幾乎朝提供技藝或娛樂設計,新鮮感一過,參與者就感到疲乏,造成流動率高。學者認為,「青銀共創」模式可能是打破僵局的關鍵,目前已有民間團體,如高雄隘堤咖啡及多間大專院校打造出成功經驗。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副教授張天雄表示,「青銀共創」是透過跨世代合作,促進高齡者與年輕人間相互理解與學習的社會實踐模式,近年在高雄、屏東地區有多個實驗性場域逐步試作,由學術機構、地方社區、公益團體等,透過藝術、文創、教育等形式,營造跨世代合作的社區氛圍,隘堤咖啡即是一例。
高雄市旗山區的隘堤咖啡,從咖啡師到服務生都是平均年齡80歲阿公、阿嬤,堪稱全台最「老」咖啡店,便是青銀共創典範。創辦人陳宗卿從職業軍人退伍後回到家鄉,異想天開地發想,將社區關懷據點變身咖啡店,店名也取自英文Eighty(80歲),音譯成「隘堤」。
隘堤咖啡第一代也是最年長的咖啡師、90歲阿嬤吳桂珍說,老人其實最怕孤單,「但在咖啡館工作起來,就忘記自己老了」,不再苦守家中,等著兒孫回來探望,甚至有時候咖啡館預約太多,還打電話叫兒孫不用回來,沒時間陪他們。
陳宗卿說,隘堤咖啡自發想就是要成為營利單位,而不單是幫老人家消磨時間,透過咖啡館營造社區特色,帶動周邊旅遊產業;目前已漸漸打出名號,甚至與附近一共8個里,組成「山澗八里」聯盟,開始發展地方觀光產業。
許多大學也逐漸開始以青銀共創概念開設學程,例如,台大D-School的「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讓長輩和學生一起觀看藝文演出、聊飲食文化及各種生活議題,產生世代對話;師大社教系「代間共學發展與研究」課程,整合鄰里社區長輩與師大學生跨世代共學,舉行AI遊戲共玩、美容保養共美和社區深度走讀等活動;中正大學的「青銀共創跨域學分學程」與「青銀共融社區生活實驗室」,邀請長輩進校園共同學習,打造年齡友善環境,實際推動跨世代合作,鼓勵青年返鄉服務社區長者。
張天雄說,一開始的青銀共創模式都屬實驗性質,但已有許多正面回應,顯示共創模式讓他們突破原先思維的固化,發現很多新的可行性,政府在資源運用方面也可朝此方向前進,讓銀髮人力可以完整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