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曾威翰

小巧新穎 蛋黃酥的新中秋革命

不老食專欄

image
曾威翰。(曾威翰提供/吳娮翎台北傳真)

 台灣的傳統節日,可以算是世界級的繁瑣,每種節慶對應不同食物,也交織成很有特色的傳統風味。而幾乎被月餅「壟斷」的中秋節,近五年以來,似乎有了極大的翻轉。

 曾幾何時,幾十年來中秋節的代表,從越大號越能代表身分象徵的廣式月餅,變成強調健康與口味多變的小個頭特色月餅。除了大小改變,月餅本體也從內餡上改變。

 不過,大大小小裡外更替多年,這五六年來,倒是直接被蛋黃酥給取代。平心而論,無論習俗怎麼走,現代人已經不會有把「起義紙條」藏在月餅裡的機會,再加上傳統廣式月餅太甜、太油,一顆破千大卡,整個就是擺明讓在意「數字健康」的現代人淘汰。

 另一方面,新時代重視好吃而非傳統儀式,以及在意跨界聯名與限定款式,像是抹茶、流心、巧克力、冰心口味的蛋黃酥,讓年輕人覺得新鮮、有趣,自然有更強的社群分享動機。再加上名店與媒體效應推波助瀾,更能讓大家趁著這個節日,好好地秀出自己買到或是收到的名店貨色。

 當然,除了比較炫目的流行需求之外,蛋黃酥即使再高價,每顆不過就是百元上下,比起月餅數百元甚至頂級千元月餅,也讓人更有合理的消費可能性。

 不過蛋黃酥熱潮能維持多久,或許也沒人說得準。往年一上架就能秒殺,每盒900元(單顆約113元)的神級蛋黃酥,今年卻因「蛋黃偏乾」、「高價格與高熱量」與競爭品牌崛起,多花了15分鐘才能完售。

 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者更容易轉向價格合理、口感也夠水準的替代選擇。同時,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現今的餐飲品牌創新及維持成為一個品牌必修課題。

 中秋節到底該吃什麼,看來已經沒有規則。又或許,未來的餐飲新趨勢,就是一個沒有規則的大亂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