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鄭郁蓁/台北報導

石崇良:肺癌篩檢可結合全基因定序

image
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未來可考慮推動結合全基因定序篩檢。圖為LDCT篩檢。(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罹患肺癌的女性中,高達9成都沒有吸菸史,但原因不明,台大名醫呼籲衛福部,提供50~65歲族群「普篩」。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但敏感度太高,偽陽性問題恐導致過度醫療,未來可結合全基因定序方式,並向醫師諮詢後,再決定後續醫療行為。

 本報報導肺癌連續15年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衛福部推動公費肺癌篩檢滿3年,全國共60萬人符合篩檢資格,卻僅2成5受檢,且高達9成女性肺癌患者沒有吸菸,但我國肺癌研究未涵蓋該族群,審計部點名衛福部,找出不吸菸女性確切致病成因和預防對策。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則建議,雖有公費篩檢政策,卻高達一半民眾篩不到,臨床上許多患者一檢查就是第四期,且大多沒有吸菸和家族史,建議衛福部提供50到65歲民眾,每5年1次肺癌普篩。

 石崇良9日表示,LDCT敏感度太高,一旦發生偽陽性,有的民眾心理壓力無法承受,就會提早手術,如何早期發現,但又不要過度醫療,一直是癌症篩檢難題。

 石崇良指出,國外研究均指出,肺癌篩檢應運用在吸菸者,但台灣卻發現9成罹肺癌女性無吸菸史,而經中研院院士楊泮池主持研究發現,吸菸史以外的風險因子為家族史,至於公費篩檢年齡是否放寬?他直言,還需要慎選篩檢要件。

 石崇良認為,未來可透過更多的基因研究來精準預測風險,例如現在全基因定序的費用愈來愈低,且臨床運用性高,也能更精準揪出風險因子,未來可考慮來推動,例如民眾先諮詢醫師,了解基因檢測的後端可能有哪些預期結果、配套、是否要手術等,最後再決定是否做檢測,「避免做了之後知道有高風險,反而又陷入是否手術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