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奪走了人類的冒險感
名家專欄

你有多久沒有迷路了?科技是否悄悄奪走了我們的冒險感?這一切都在導航科技出現後徹底改變。人類的方向感與空間感並非天生固定,而是透過經驗與環境互動不斷訓練出來的能力。每一次迷路與修正,其實都是神經系統的鍛鍊。
科學研究指出,人尋路時,大腦海馬迴與頂葉區特別活躍,前者建立空間記憶,後者判斷方向距離。然而,在智慧導航時代,這些機制被弱化。我們只需跟著螢幕上的藍色箭頭前進,腦中不再需要建構完整心理地圖。長久下來,方向感退化,空間記憶力下降,探索的本能逐漸沉睡。
當我們談到科技殺死了冒險感,很容易只想到旅行與探索的範疇,但實際上,它悄悄改變的,不只是我們走路、開車的方式,而是整體的生活節奏與心理結構。冒險感只是第一個被淡化的部分,其他還有許多微妙的東西,正在我們不察覺的情況下消失。諸如耐心的流失。
過去等待是一種生活常態。等公車、等餐點、等一封信,都是時間的自然流動。等待讓我們觀察周遭、發呆、與陌生人攀談。然而,智慧型手機與即時資訊讓等待變得難以忍受──當我們習慣打開外送平台看餐點何時送達;或是看著導航精確顯示到達時間,我們對「不確定的等待」幾乎失去了容忍度。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習慣即時回饋的人,在面對需要長時間投入的任務時,專注力與耐心會明顯下降。耐心的流失,讓我們更容易對過程感到厭倦,也更難享受「慢慢來」的美好。
其次是偶遇的浪漫。演算法正在悄悄替我們篩選世界。無論是音樂、影視作品,還是新聞與社交媒體內容,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系統預測我們會喜歡的東西。結果,我們的生活被包裹在一個「舒適圈泡泡」裡,偶然性被壓縮到極低的機率。
交友更是如此。交友軟體讓我們能在滑動螢幕之間認識新朋友,條件設定、興趣匹配讓我們遇到的人幾乎是「篩選後的結果」。雖然效率極高,但也讓本該在咖啡館、書店或公車上偶然的相遇,消失在演算法的濾網中。
再來是記憶力與方向感的退化。在資訊無所不在的年代,我們不再費力去記住事情。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Google效應」──我們記住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如何找到它」。導航對方向感的影響也是同理,這是一種「技能外包」,方便了當下,但長期下來讓我們失去了原本的能力。
接著是孤獨感與深度連結的減弱。科技表面上似乎驅散了孤獨──我們隨時都能透過訊息與人聯繫,社群媒體上永遠有人在更新狀態。然而,這種「永遠在線」的連結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與自己相處的時刻。孤獨不再被視為自我沉澱的空間,而是需要立刻填補的空白。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深度也在減弱。當訊息、貼圖與表情符號取代了面對面的交流,我們的對話更快、更輕,但也更淺。
最後是錯誤的空間被壓縮。從自動更正拼字到AI寫作輔助,科技正在幫我們避免錯誤。雖然方便,但也讓我們缺少「犯錯再修正」的過程。攝影更是明顯,在修圖軟體與濾鏡的幫助下照片變得完美無瑕,然而現實中的粗糙、瑕疵與即興感漸漸消失。錯誤曾是學習與創造的一部分,如今卻被視為應被立刻刪除的缺陷。
科技奪走的不只是我們的冒險感,長遠來看,人類本能的差異性可能會在10年、20年後才顯現得出來。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未來任何重大的災難發生在地球,使得一切的科技都失靈時,人類還有求生存的能力嗎?不敢想像!(作者為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