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黃慕斌/漳州報導

掌中乾坤大 兩岸布袋戲百年情

image
掌中生風、兩岸一脈,布袋戲薪火相傳。(黃慕斌攝)

 走進福建漳州布袋戲木偶館,一排排展示櫃裡陳列著精緻的人偶與戲台,木雕家具縮樣、色彩鮮明的掌中角色,仿佛在默默講述一段段跨越世代的故事。對台灣人來說,布袋戲不陌生,從廟口戲棚到電視劇《霹靂布袋戲》,早已融入生活。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源自閩南,清代隨著移民渡海,傳入台灣。漳州、泉州、潮州三地的唱腔、劇路各具特色,為台灣布袋戲奠下基礎。展館特別設立「台灣布袋戲發展」專區,完整記錄這門藝術在台灣的百年蛻變:從早期受北管、泉腔、潮調影響,逐漸發展出在地特色。當記者凝視那一尊尊戲偶時,腦中浮現電視上那些熟悉的角色─威風凜凜的將軍、俏皮靈巧的小生,都能看見兩岸布袋戲一脈相承的影子。

上手操偶 幾分鐘手指就酸

 館方安排體驗操偶。師傅將戲偶遞到記者手裡,親自指導如何掌控頭部、雙手與步伐。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讓我幾分鐘內手指就酸痛到快抽筋。師傅笑著說:「這門功夫少說要練上好幾年,才能行雲流水。」他們不是單純操作木偶,而是把靈魂注入角色。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都要透過指尖的細膩控制來呈現。短短幾分鐘的親身體驗,讓我對這些大師心生敬意─布袋戲之所以歷久不衰,正因為操偶師賦予了角色生命。

從廟口到國際:布袋戲的蛻變

 展館中收藏了許多與台灣布袋戲相關的珍貴資料:老戲台、戲服、唱片、劇本,甚至還有近代布袋戲偶。這些展品清楚呈現布袋戲在台灣的演變軌跡:從廟口野台戲的庶民娛樂,到80、90年代電視布袋戲的全民風潮,再到《霹靂布袋戲》結合聲光特效,把布袋戲推向國際舞台。傳統唱腔與現代影音的結合,證明布袋戲並非只能守成,而是勇於創新。這段發展歷程,正是最迷人的地方:不僅守護傳統,還能在全球化時代找到新的定位。

文化的根,未來的光

 在台灣,布袋戲早已超越娛樂,成為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從鄉間戲棚到國際展演,它凝聚了社會情感,也承載了歷史記憶。布袋戲師傅以生命守護這份藝術,而觀眾則在戲偶的一舉一動中,看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門藝術提醒我們:傳統不是過去,而是未來的基石。布袋戲的掌中世界,看似方寸之間,卻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智慧與遠見。這是屬於傳統的光彩,也是面向未來的力量。(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