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抗戰遇上AI 華文傳媒論壇開講

第12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7日在雲南昆明登場,有來自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逾120家華文媒體代表出席。適逢抗戰80周年,論壇以「致勝利‧話復興‧謀大同」為主題,既回顧華文媒體在抗戰期間的愛國精神,也聚焦人工智慧(AI)時代下的媒體轉型挑戰。
論壇上,中新社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捐贈《生命線·滇緬公路》畫卷,寄寓對歷史的敬意與記憶傳承。根據媒體報導,自1939年起,超過3200名南洋華僑機工從馬來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地回國,駕駛卡車奔走滇緬公路,將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送至中國內地。他們冒著日軍轟炸與伏擊,還得與瘴癘瘧疾搏鬥。7年間逾千人殉國,犧牲率高達三分之一。
除抗戰焦點,傳媒遇上AI的新挑戰也是會議焦點。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發表《大模型與短影音:海外華媒的新質競爭力》主題演講,指出大型語言模型與短影音平台正改變海外華媒的生態。他以《黑神話:悟空》與《哪吒》為例,認為中國「新質軟實力」正在崛起,這對海外華媒極具啟發。
多位業界人士深入探討AI如何重塑新聞生產與輿論生態。紐西蘭《鄉音》週刊副社長陸欣讌指出:AI雙語系統能縮短新聞發布時差。香港有線電視集團新聞總監關慧玲提醒:AI放大假訊息風險,新聞把關更顯重要。日本《中文導報》社長楊文凱說,AI應是輔助,不可取代人工審核。加拿大《搜羅》雜誌社長陳林認為,大陸9月開始實施AI標識規範,為業界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大陸網信辦也將對違規發布AI內容的行為實施處罰,特別針對網軍操控輿論行為,這項舉措對媒體未來涉及AI規範應有很大幫助。
中國傳媒大學原院長劉昶建議,華媒應積極試水AIGC,透過流程優化與培訓提升數位能力。中新社更已成立「AI實驗室」,攜手高校探索AI應用。
本屆論壇以抗戰精神作為歷史根基,以AI轉型作為未來課題,海外華文媒體既要守住「真實」的底線,也要擁抱科技的革新。歷史與科技交織,共同構築出華文媒體的新時代藍圖。(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