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曾威翰

牛舌幻夢 從法規現實到饕客想像

不老食專欄

image
曾威翰。(曾威翰提供)

 饕客的幻想還是行銷的話術,日本原汁原味牛舌餐廳真的原汁原味還是只是吸引人的噱頭?

 2025年台灣放寬日本和牛進口年齡限制,不少饕客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那牛舌是不是也能吃到了?」然而現實殘酷。根據台灣現行法規,牛舌仍被歸類為「內臟」,與頭骨、腦、脊髓、絞肉等高風險部位同列,禁止進口。換句話說,就算和牛全牛齡解禁,真正「日本和牛牛舌」在台灣仍是缺席的。

 因此,市面上你所看到的牛舌,大多來自巴拉圭、澳洲或紐西蘭。即便是打著「仙台牛舌」的店,多半指的是烹調手法,而非日本產地。嚴格來說,台灣消費者能嘗到的,是「日式牛舌料理」,而不是「日本牛舌」本身。

 但饕客的想像卻不止於此。曾經我經營過一間直火串燒立吞酒吧,在那股和牛熱潮正旺的年代,確實遇過幾個「夢境般」的場景:

‧ 黑袋子商人—扛著一個又大又沉的黑袋子,裡頭裝滿了難以處理的牛舌。那份巨大與笨重,讓人意識到提供牛舌料理的餐廳其實相當辛苦,光是處理工序就值得敬佩。

‧ 整頭牛進口商—在和牛配貨的制度下,少數人或許有機會透過「整頭牛」的名義,把一些橫膈膜、內臟、甚至牛舌帶進來。然而這樣的進口方式,往往導致冷凍庫裡囤積過量,甚至放到過期無法銷貨。

 近幾年,台灣對於和牛進口的限制已經寬鬆許多,但因台灣現行法規,大家最喜歡的牛舌與頭骨、腦、脊髓、絞肉等同被歸類為內臟,所以正港和牛牛舌依舊不能合法現身。

 平心而論,和牛的確在食材上得天獨厚,但真要論起牛舌料理,就連日本本地的餐廳,許多也大量使用澳洲牛舌來補足供給。不過,雖然牛舌未必來自於日本,但對多數饕客而言,真正瘋狂的往往不是「產地」本身,而是餐廳營造出的體驗。

 像是厚切牛舌放上炭火的聲響、檸檬汁輕灑的清爽、搭配麥飯與牛尾湯的完整套餐。即便原料並非來自日本,這些細節仍能讓人感受到「像在日本吃牛舌」的氛圍。

 因此,我們只能寄情於來自巴拉圭或澳洲,卻在炭火聲與料理技術的襯托下,被我們投射成夢中的日本滋味的那條牛舌。或許,這就是餐飲的魔力。法律限制再嚴、供應再不足,夢裡總還有一片滋滋作響的牛舌,等著被翻面然後入口。

原來你我吃的不是產地,而是心中最柔軟的那塊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