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領1萬元的政治鬧劇

賴政府近來因普發現金再掀亂局,從最初高喊「違法違憲」,到726與823大罷免大失敗後突然改口,說是為了「振興經濟」,前後矛盾,重創公信力。行政院長卓榮泰甚至一度考慮設「不領取」選項,頗有測試「忠誠度」的意圖,更成為全民笑柄,連綠營也打臉,顯露出卓內閣施政的荒腔走板。
普發現金是藍白聯手通過的法律案,民進黨從上到下,剛開始時一路痛批違法亂憲。賴總統笑著呼應獅子會會員說的「1萬元買菜就沒了」,卓榮泰更稱「只能買遙控飛機、冰箱」,瞬間引爆民怨,徹底暴露綠營權貴與基層的距離是多麼遙遠!
大罷免失敗後,卓揆又改口,稱普發現金是為了抵禦川普的關稅大戰,刺激內需,刻意營造政績。說穿了,賴政府原本拿「違憲」與「財政不可行」當藉口以抵制在野黨的提案,如今卻翻盤自圓其說。綠營側翼過去全力護航,如今卻得硬吞政策反轉,不少綠營名嘴上節目都不知如何幫執政黨辯護,也有人氣得點名卓揆怎還不下台?簡直是「雞喙變鴨喙」。
更叫綠營氣炸的是,玄奘大學釋昭慧教授倡議「拒領1萬元」,本是象徵性動作,卓揆只需一句「尊重意願」即可。偏偏他當真,要求財政部研議在普發現金官網上加「不領取」選項。此舉馬上惹議,連綠營都炸鍋,綠委吳思瑤批「多此一舉」,有綠營側翼更開罵「蠢」。
從行政角度來看,「不領取」選項完全沒必要。之前普發6000元時已經有數萬人未領,最後依法充公即可,無須再為少數人動用龐大行政資源設計系統。若真要設立「不領取」選項,得新增身分驗證機制,徒增個資外洩風險,拖延政策進度,典型是「勞民傷財」之舉。
其次,就政治層面來看更是荒謬。民進黨曾大肆宣傳普發現金是違法違憲,如今高調發放,完全無視過往說法。卓揆甚至將「不領取」包裝成某種忠誠表態,試圖營造「認同民進黨的各界菁英拒領就是代表支持政府」的錯覺。但現實殘酷:真正願意拒領的人終究少之又少。
被罵翻了的行政院,23日再次政策急轉彎,宣布維持原有的領取管道,不增設「不領取」頁面,讓發放現金的過程更單純順暢。卓揆再度自打嘴巴,讓綠營支持者怒斥是「蠢到爆的二次綠色暴動」。這種草率治理,讓人看清賴政府面對挑戰時,不解決問題,只愛製造議題的慣性。
從「違法亂憲」到「振興經濟」,再到「拒領鬧劇」,賴政府一路自造混亂又自我澄清,最後不了了之。連普發現金這種小事都能產生這麼多「降智」爭議,如何讓人相信賴政府有能力應對兩岸兵凶戰危、美國關稅壓境等重大問題?(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