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賀培晏、袁茵/台北報導

李鴻源:恐再溢流 居民暫勿回家

蓄水仍達2300萬噸 土壤含水量高

image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變化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發生嚴重溢流,農業部24日空拍勘查溢流口壩頂遭水流下切80公尺,評估湖水已縮減75%,仍維持紅色警戒。前內政部長李鴻源24日示警,現在土壤含水量很高,堰塞湖非常可能再溢流,下游民眾別掉以輕心,千萬不可馬上回家。農業部說,將持續辦理調查監測,重擬警戒機制,以免危害下游民眾生命安全。據估測,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體積2億立方公尺,高度200公尺,約66層樓高,至溢流前,已累積約9100萬噸水量。昨晨雲霧散開,農業部空拍探勘後發現,堰塞湖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至120公尺,高程也從1150公尺下降至1060公尺,蓄水面積約50公頃,剩餘水量約2300萬噸,等於流出6800萬噸水量,剩下四分之一。

 農業部指出,23日溢流當天,凌晨0時水位為1123公尺,至凌晨2時30分起水位快速攀升,短短1小時內水位由1125公尺上升至1131公尺,溢流發生的下午2時30分,水位達記錄高點1141公尺。第一波洪峰到達村落為下午3時30分,並沖毀馬太鞍溪橋,第二波洪峰則於下午4時30分抵達。農業部強調,壩體及周圍地質仍不穩定,且持續降雨,可能再次阻塞、溢流,反覆發生,但壩體變小,後續應不會形成23日規模的流量,建議市區可先復原,並盡速處理下游河道缺口,避免水流流出河道。

 李鴻源透露,內政部長劉世芳2周前找他組專家團隊做監測與預估,例如滿水位溢流,何時可能開始潰壩,洪峰何時會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非常可能決堤,以及決堤後淹的深度和範圍等,「我們全都算出來了」,因此這次內政部根據該份預估,疏散大概7、8000人,雖仍造成傷亡,但要是沒有做疏散,後果恐不堪設想。

 現在能否對堰塞湖引流?專家團隊之一的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認為,由於才發生溢流,目前土體條件尚未明確,相關工程措施須得等水慢慢降下來後,才能評估。若再度溢流,影響範圍會不會擴大?游景雲說,政府的整備工作包括河川疏濬、堤防加固,都已在進行,能做的也都盡量做了,就算又發生溢流,理論上波及範圍不會再擴大,整個破壞強衝擊力也會比上次更低一點。

 何時能回家?游景雲說,大概1周內可更明確掌握狀況,但要如何處理殘餘土石,政府應開會討論,才能確定災民回家時間,預估清理家園至少要1至2周,要恢復一般基礎生活條件就可能需要1個月,至於回歸正常生活步調,時間恐更久。(相關新聞刊A2~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