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文/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提供 整理/梁仕昌)

水塔屍水台灣奇蹟 制度性失靈

image
(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提供)

近期台中與台北接連爆出水塔陳屍案件,居民在不知情情況下飲用受污染的自來水,震驚社會,表面看似個案疏失,實則揭露出台灣在建築設計、社區管理與社會支持系統上的結構性漏洞。

 首先,水塔設計問題不容忽視,台灣因氣候與成本考量,普遍採用屋頂重力式水塔,然而這種設計暴露於外、易被接觸,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護機制,相比之下,日本與歐美多採用密閉式鋼製水箱,置於建築內部,設有專業門禁與定期巡檢制度,從物理上阻絕非專業人員接觸,降低污染與意外風險。

 其次,老舊社區的管理失能更加劇了危險,許多公寓未設管委會或管委會形同虛設,頂樓門禁形同虛設、水塔缺乏維護,甚至梯子鏽蝕斷裂都無人處理,種種跡象顯示,公共空間早已成為「無主之地」。更深層的是,這些案件反映社會安全網的失靈,頂樓空間隱密、偏遠,常成為輕生者或犯罪者的選擇,這不只是個體的悲劇,更是社會在心理支持、危機介入與預警系統上的不足。

 這些事件就像「瑞士乳酪理論」所揭示:當多重防線上的漏洞不幸連成一線,悲劇便難以避免,從建築設計到社區管理,再到心理衛生,台灣急需一套以預防為核心的系統性安全思維,唯有從源頭檢討,跨層面整合,才能避免「喝屍水」的奇蹟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