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蔡佩珈/台北報導

救珊瑚 專家籲禁漁設保護區

澎湖知名潛點只剩白色殘骸 漁船經過頻繁 執法未落實 保育成空談

image
綠色和平指出,因缺乏有效漁業管理,法規漏洞導致執法困難,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珊瑚生態持續衰退。圖為2025年小琉球肚仔坪水下珊瑚實況,廢棄漁具纏繞礁體清除困難。(綠色和平提供)

台灣珊瑚正在衰退!環團實際調查發現,因頻繁漁業活動,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島珊瑚處於頹敗中,多處珊瑚礁都被藻類大量覆蓋,甚至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昔日珊瑚群紫色花海,如今只剩白色骨骼殘骸,一片死寂。

 綠色和平今年7、8月到屏東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及台東三仙台蒐集20個潛點的珊瑚生態系監測影像,並結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研究漁船帶來的生態壓力,昨公布調查結果。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發言人邱聰榮表示,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島水域多處珊瑚礁都被藻類大量覆蓋,部分情況嚴重者,更僅剩白色骨骼殘骸,例如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原珊瑚群聚形成紫色花海,如今只剩一片死寂。至於台東三仙台珊瑚礁面積廣闊,也存在大片海扇,目前仍充滿希望。

 他指出,經交叉分析三地AIS數據與水下珊瑚生態監測結果發現,漁船活動頻繁的區域,水下珊瑚衰退程度相對嚴重,其中漁船在小琉球的出現頻率、行經距離、滯留時間,都是三地最高。此外,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內「完全禁漁區」的漁船滯留時間,以及「底刺網全年禁漁區」的漁船行經距離均偏高,代表禁漁區執法出現問題。

 邱聰榮舉例,根據官方數據,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去年出現148件漁船捕撈、採集等違規行為,僅不到一半、57件獲處分。小琉球海保區內共發生291件違規,卻無一件結案,遑論處分。

 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監事段文宏表示,過度捕撈是全球珊瑚礁最廣泛的威脅之一,尤其鸚哥魚、剝皮魚等草食性魚類扮演關鍵角色,能抑制藻類過度生長,為珊瑚復育創造條件,夏威夷已在海洋保護區禁止捕撈有利於珊瑚生長的魚類,以保護珊瑚。所以有效的海洋保護區,需要漁業相關的配套措施,否則將淪為空殼保護區。

 專家呼籲,落實禁漁、限漁規範,並參考夏威夷經驗,保護能促進珊瑚生長的草食類魚種,才不會讓海洋保護區淪為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