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8

社評/兩岸AI優勢互補 共拓東協藍海

image
旺報社評

 美國挑起關稅戰,東協成為中國出口主要替代市場,部分抵消對美出口的損失,並平衡地緣政治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東協同樣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與投資對象,兩岸經濟相互依賴,同樣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兩岸關係若能改善,可以攜手善用東協的發展潛力。

東博會首設AI館 前景廣闊

 第二十二屆中國-東協博覽會(東博會)日前閉幕,共吸引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3260家企業參展,參與人次創歷史新高,達到22.6萬人。本屆東博會最大特色是從傳統商品貿易交易轉向高科技,其中以數智賦能:一種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數位科技與智慧化手段,提升組織或產業效率、創新能力與競爭力的軟科技最為亮眼。

 本屆展會首設人工智慧(AI)館,貿易成交額超過1.4億元人民幣。專館內展示了包括具備即時翻譯功能的AI智慧眼鏡、靈活穿行的機器狗、大載重無人機等在內的上千項前沿技術展品。AI應用場景廣泛,但東南亞地區的需求仍處於初級階段。主要由客戶提供場景,廠商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並提供解決方案。多家科技企業展出針對東南亞市場所開發的AI產品,包含智慧旅遊、跨境物流、多語種翻譯等。

 俄烏、中東戰火紛飛,西方國家的需求放緩,而東南亞地區人口多、發展快,人工智慧、數位經濟等新領域需求擴大,當地經濟也面臨轉型,前景廣闊。對於大陸企業而言,生機勃勃的東南亞市場是一片沃土,華為、阿里雲、奇安信、宇樹科技等多家大陸AI龍頭企業參展本屆東博會。

 在陸企探索東南亞市場過程中,毗鄰東協的廣西居關鍵位置。廣西提出「北上廣研發+廣西整合+東協應用」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成為陸企布局東南亞的跳板。廣西擁有豐富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能夠整合、調配適合東協市場的模型,交付東協國家使用。

 廣西是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省分之一。截至去年底,廣西註冊台企超過3800家,累計投資逾300億美元。電子、汽配、旅遊、食品加工、現代農業等產業構成台灣與廣西經貿合作主流,台企應善用大陸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轉型機會,為未來發展創造優勢。在前面提到的發展路徑中,「北上廣研發」也可以是「台灣研發」,結合台灣的研發優勢與廣西的地理位置,優化資源配置,兩岸共同開拓東南亞市場,實現雙贏。

產業鏈分工協作 實現雙贏

 兩岸在人工智慧領域不應該是競爭關係,應是互補關係。兩岸各有所長,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精密電子製造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大陸則在人工智慧演算法、大數據和應用場景方面占優勢。若將台灣的硬體與大陸演算法相結合,台灣晶片為大陸發展AI應用提供硬體支持,即可實現聯合開發多模態大模型。兩岸還可共同研發具身智慧型機器人等產品,台灣可憑藉硬體優勢,提供感測器等部件,與大陸AI技術結合,在共同攻克機器人感知、運動控制、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同時,在相關產業鏈上達成分工協作,提升兩岸在該領域的整體競爭力。

 兩岸AI產業發展的差異在於創新模式,台灣更像是應用追隨者,根據國際趨勢制定計畫;大陸則是道路開創者,投入資源探索方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大陸在AI研發和應用創新方面具有主動性,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完整創新生態。台商可抓住機遇,將台灣的國際化視野與大陸市場規模優勢結合,拓寬發展空間。

 兩岸面向東協的合作目前仍以傳統產業為主。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而來,兩岸可攜手同行,實現優勢互補,拓展東南亞新藍海。在打造世界一流產品的同時,兩岸可共同構建完整的創新產業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透過與東協加強經濟合作,台灣也可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增加經濟的韌性與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