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張潼/台北報導

創校百年 日文校歌變中文

image
老松國小1966年時創下全校158班、學生數破1.1萬人的紀錄,高居當時全球之冠。圖為1968年朝會的情形。(老松國小提供)

1895年日本與清朝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正式開啟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時代,日本人來台後,也隨即開始創設學校,其中,台北市老松國小就是第一批創校學校之一。也因為見證台灣被日本殖民,再到國民政府光復後的年代,老松國小校歌不但由日文演變成中文版本,歌詞也蘊含歷史含義,別具特色。

日本人來台後,1896年創立「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當時的校址位在今環河南路二段上的「學海書院」;經大約1年多,校址遷移到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內,最後在1907年改稱「艋舺公學校」,並遷移至現址;1922年改稱老松公學校。台灣光復後,校名改為老松國名學校,後來又成立「老松初中」(後改為老松商業職業學校,也就是今天的華江高中),1966年時更創下全校158班、學生數破1.1萬人的紀錄,高居當時全球之冠。

校長林明助表示,學校在日治時代創校,當時校歌作詞作曲人都是日籍老師,作詞者名叫中美春治,作曲則是岩田泉;台灣光復後,首任校長鍾文修請校內本國籍老師劉克明、李金土將校歌改為中文版,並改編部分旋律,才成為了現在版本的校歌。值得一提的是,劉克明是艋舺當地著名的詩人,李金土則是後來擔任台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指揮。

「蓮花池畔,屹立校堂 。學海淵遠,書香綿長。我們繼往開來,景仰昔賢遺光。努力兮!努力兮!學求優,行求良,好像那君子之花,放出清清之遠香。」林明助說,首句「蓮花池畔」是學校當地的古地名,因為過去在龍山寺跟台北城、大稻埕這一帶,有蠻多種植蓮花的池塘,接著「學海淵源」則意味最老的校址就位在學海書院;最後歌詞期勉學生要努力求學、敦促品格,更是飽含教育意義,可說是一首蘊藏了校史以及鼓勵學生意義的校歌,相當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