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生態成謎 標放找答案

在台灣東部海域常被捕獲的翻車魚面臨撈捕壓力,其中的「翻車魨」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易危等級魚種,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日本長崎大學合作,透過標識放流翻車魚,以建立其生態資料庫,作為提供漁政單位擬定漁業管理策略的科學依據,以達永續利用。
水試所東部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表示,翻車魚俗稱曼波魚,全世界計有3屬5種,分別為翻車魨、花紋翻車魨、假面翻車魨、矛尾翻車魨及斑點長翻車魨,最重可達2公噸,因為濫捕等因素,其中翻車魨被國際組織列為瀕危物種中的易危魚種,而在東部域較常被捕獲的矛尾翻車魨則雖列無危等級,但仍須注意。
水試所東部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表示,國內對於翻車魚的生態資料幾乎完全闕如,因此該中心從2016年開始與日本長崎大學合作,透過標識放流,研究翻車魚在東部海域的種類組成、數量及體長等變動情形,並探討其漁獲量變動與海面水溫間的關係。
江偉全指出,經初步研究發現,東部海域的翻車魚數量、平均體長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動,數量在水溫較低時達到高峰,小個體主要出現在冬季,體型較大的翻車魚在夏季偏高。此外,矛尾翻車魨的數量在冬季與春末夏初有增加的趨勢,主要在海水溫度高於20°C的水溫環境中被漁獲。